人工心脏将成为未来心衰治疗的主战场访中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会等共同协办的“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会第五届年会、亚太心力衰竭大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大会”,7月11日至7月19日在线上成功举行。今年正值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成立5周年,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院张健教授说,5年来从“在国际心力衰竭领域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到“新时代的融合之路”,再到“凝新聚力,创心健康”,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初心不改,已逐步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和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左心辅助装置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的大会主题报告。胡盛寿教授回顾了国内外心脏辅助装置探索和应用的历史并指出,20年多来尽管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单纯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心衰患者死亡率仍较高,利用外科手段和辅助装置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将成为未来心衰治疗的主战场。
最有希望的替代技术
胡盛寿院士说,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脏疾病,全球目前有超过万心衰患者。美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持续增长,65岁以上人群年为2.42%,预计年将达到2.97%,美国现有万心衰患者。欧洲普通人群心衰患病率为0.91%,65岁以上人群同美国一样也达到了2.42%,欧洲现有万心衰患者。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医院心衰患者住院率和再住院率较高,心衰救治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很好地按照指南进行规范化诊疗等问题。如何提升心力衰竭防控水平和能力,进一步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等都是心衰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胡盛寿院士介绍,心脏移植是目前晚期心力衰竭的最佳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供体心脏来源受限,离体心脏仅能保存4~6小时,而在等待供体期间急性心衰发作死亡率高达40%~50%;还有部分患者不适合心脏移植手术,如年龄较大、由化疗引起的心衰、PRA抗体强阳性或患有免疫性疾病者,肾功能不全或体重过大以及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心衰患者,这些原因都造成心脏移植技术一直难以广泛开展。国内外早期研制的可替代心脏做功的机械装置就是针对此类患者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人工心脏的成功应用首次证实衰竭的心脏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正常。随着心衰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供体需求的缺口日益增大,临床亟待可替代心脏移植的新治疗技术,心脏辅助装置及其临床应用开始受到心脏科医师和研究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by/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