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丨心脏远程监护仪在手术监护中的应

心脏远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和用户随身佩带的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intensive-Holter)组成,具有24h连续心脏电生理异常检测预警、GPRS无线双向数据传输和固定电话数字传输等功能。

数据发送模式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用户可自由选择。在用户感觉不适或出现心电异常时,心电图可通过GPRS移医院监护中心,由医生予以诊断,以手机短信或电话方式快速下达处理意见,可为治疗争取“黄金时间”,避免意外。

本研究将心脏远程监护仪应用于胃镜检査术、结肠镜检査术、宫腔镜检查术、羊水抽取术、胸水抽取术、拔牙术、白内障治疗术等手术监护,以探讨其在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手术监护患者共87例。其中男48例,女39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5岁,平均(45.81±6.22)岁;胃镜检査术15例,结肠镜检査术7例,宫腔镜检査术18例,羊水抽取术16例,胸水抽取术1例,拔牙术26例,白内障治疗术3例,青光眼治疗术1例。

1.2方法

87例手术患者均按照常规方法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査,然后随身佩带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采用自动报警、有声模式,同时嘱用户若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可随时发送心电图。

结果

2.1普通心电图情况

普通心电图有异常者81例其中ST-T改变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9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

2.2佩带iHolter情况

87例手术患者佩带iHolter时间最长约1.5h,最短约20min。自动报警发送心电图最多11条,最少0条,共条。其中ST-T段改变条,室性早搏26条,房性早搏34条,心房纤颤6条,窦性心动过速17条,窦性心动过缓4条。

对1例明显ST-T段改变患者(见图1)、1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见图2)和1例快心室率型心房颤动患者(见图3),接受自动报警发送的心电图后,即刻建议暂缓手术。

讨论

床边心电监护仪由于价格昂贵、体积大,需要电源,目前仅用于危重患者的床边监护。电话传输心电图,其数据仅可通过固定电话传输,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许多心血管病患者或老年人在接受胃镜检査、宫腔镜检査或拔牙等中、小手术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监护。

基于GPRS技术的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具有连续心脏电生理异常检测、提前预警功能,其数据可通过GPRS无线双向传输,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本研究中,首次将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应用于中、小手术患者的监护。

由于其通过GPRS无线双向传输、外观小巧、使用方便、不需要电源,因而克服了床边心电监护仪和电话传送心电图的局限性。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另一方面,若出现心电异常,可通过自动报警模式,将心电图发送到监护中心;一方面,若感到不适,亦可通过手动记录模式发图。

医生以手机短信或电话方式快速下达处理意见,可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此可见,将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应用于手术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推荐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by/66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