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升清降浊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孟河医派为我国著名中医学术流派,现代许多国医大师皆传承于孟河医派。张琪教授为孟河医派传人,江苏省名中医,先后师从孟河医派国医大师朱良春及颜德馨教授,受益匪浅,将孟河医派治疗心系常见疾患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心悸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之升清降浊法经验进行整理。
???????????心悸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升清降浊法治疗心悸病(室性早搏)适用于痰瘀互阻证。证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丹溪心法》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我们在治疗心悸病证见痰瘀互阻型患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孟河医派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云:“脉结代时患者心血时有瘀滞”,当予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药物,以求速效。
我们在长期临床用药研究中发现黄连、苦参性寒,擅治心律失常,两者均可用于痰瘀互阻型患者合并热象,但黄连有燥湿功能,常用于夹杂湿邪患者,证见大便偏溏;苦参性味苦寒,常用于夹杂火热之邪患者,证见大便干结。孟河医派认为“脾统四脏”,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我们认为苍术、甘松为运脾、醒脾之要药,善治心律失常,常用于痰浊偏盛,证见纳呆心慌者,临床应用效如桴鼓。我们认为黄连、苦参味苦,善降胃气,甘松性味辛甘温,擅发脾气,一降一升,调畅气机,百病乃治。
案例
患者丙,女,51岁,初诊时间:年5月8日。主诉:心慌反复一个月加重10天。现病史:患者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觉心慌,患者未予重视,10日前患者自觉心慌加重,自测脉搏紊乱,今慕名至我院门诊查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刻下: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恶心欲吐,双手及双上肢麻木,发胀,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结代。既往史(药敏史):有高血压病史数十年。否认药物过敏史。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年5月1日本院)诊断:中医诊断:心悸病(痰瘀互结);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治法:化痰泄浊,活血通脉。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0g,川芎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瓜蒌10g,元胡10g,甘松10g,苍术10g,鸡血藤30g,柴胡10g,制香附10g,枸杞子10g,菊花10g,苦参10g,炙甘草3g,7付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二诊:年5月15日。患者心慌较前缓解,但诉头昏,双上肢麻木,伸展后得舒,中药方剂中佐入葛根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三诊时诸症缓解,续服7剂而愈。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因“反复心慌”入院,结合患者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恶心欲吐,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结代,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心悸”范畴,证属痰瘀互阻。患者平素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致使其纳运失职,水谷不化精微,反聚湿生痰,久则化瘀,壅阻心脉,心脉失养,故发为心悸。本案病理因素为痰瘀,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升清降浊,宣畅气机的治则反映于我们孟河医派用方的各个层面,川芎和葛根升发清阳,甘松醒脾升发脾气,苍术配合苦参导胃气下行,一升一降,气机调畅。高血压患者多为阴虚阳亢之体,故调气应避免香燥辛散伤阴,和血多用凉润平和。养血柔肝习用赤白芍同用,取赤芍尚有清肝泻火的作用;白菊花、生枸杞连用以滋肾平肝。???????????
本文摘自中医临床研究年第10卷第16期
注册即得三天使用权
更多内容
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by/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