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性逸搏心律房性期前收缩
图1
图2
图2是图1中II、III、avR导联的放大图。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3,房性期前收缩。
分析:
R1、2、3是窦性心搏。
R4.5.6是过缓的交界逸搏心律。R4.5.6过缓出现,R5、6呈室上性,R4形态和室上性有差异(考虑伴室内差异传导),联律间期分别为1.5、1.7、1.8s。p位于R4的QRS波前,p位于R5、6的QRS波中间。
R7提前出现,呈室上性,其前有P波(位于T波中),PR间期>0.12s,是房性期前收缩。
一、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因传导障碍(如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或其它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如早搏后的代偿间歇),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节律点就会发出冲动来激动心室。若单个出现称逸搏,若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出现称逸搏心律。
按发生部位称房性逸搏、房室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
房室交界性逸搏最常见,室性逸搏次之,房性逸搏最少见。
形态与相应的早搏形态一致,只是在长的间歇后出现,而早搏是提前出现的。
二、频率:
房性逸搏心律50~60次/分。
交界性逸搏心律40~60次/分。
室性逸搏心律25-40次/分(不同版本,略有差异)。
三、过缓的交界性心律特点:
1,交界性心率40~60bpm。
2,P-与QRS波群的关系
①逆行P-波位于交界性QRS之前,P-R间期小于ms。
②逆行P-波位于交界性QRS之中,
③逆行P-波出现于交界性QRS之后,
④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干扰者,无逆行P-波。
3,交界性QRS波群
①与窦性QRS波群相同。
②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
4,节律多数情况下交界性心律的节律是匀齐的。少数情况下也可出现交界性心律伴不齐。
交界性心律是一种生理性的保护机制,与室性心律比较交界性心律具有较强的自律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有成千上万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靠交界性心律维持着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过缓的交界性心律特点:交界性心率<40bpm。
五、起源于左、右心房、房间隔、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期前收缩,称为房性期前收缩(APB)。在各种期前收缩中,以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最高。
Holter监测显示,正常人群中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75%~90%,大多数非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房性期前收缩是偶发的,24小时房性期前收缩总数不超过次。
起源于T波顶峰上的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
六、房早心电图特征
①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秒;
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1,房性和窦性的鉴别点是p波形态。提早的房性P波形态、方向、振幅和时间与同导联上的窦性P波不同。这种“不同”很大,也可以很小,取决于激动点,起源于心房不同部位,决定了p波的不同形态,所以通过p我们可以定位。
房性P波可出现于心房绝对不应期以外的任何时相。P波出现于ST段内、T-P段之间或T波低平的导联上容易辨认。P波与T波或U波重叠在一起时,可使其振幅增高、减低、平坦、切迹、双向、倒置增深等变化,应注意识别。
伴时相性房内差异传导或3相房内传导阻滞者,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可异常高大或增宽。
2,下传QRS波群
一般,房性期前收缩下传QRS波群形态与窦性QRS波群相同。也可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而宽大畸形,有时需要和室早鉴别。
陈中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d/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