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空军唯一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文职人员
空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岩东——
把能做的事尽力做好
牛晓程本报特约记者檀琳
南医院圆满完成任务后留影
姜华摄
11月24日,冬日暖阳洒在天安门广场,空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岩东走出人民大会堂。一身“孔雀蓝”,身披绶带,手捧刚刚领取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他笑得分外灿烂。
从中专生到博士生,从农家娃到军队文职人员,被问及成才心得时,他露出了朴实的笑容:“我只是把该做的事做了,把能做的事做好。”
南岩东来自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家境贫困,母亲因病常年求医问药,父亲挑起一家6口的生活重担。后来,南岩东主动放弃重点高中,选择就读免学费的中专。
求学中,南岩东学医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我要救母亲,我要读医!”
他边上班边自学,上班期间努力工作,下班后通宵学习。为交学费,他工作之余还打过很多份零工,加工粉条、做翻译、到工地背石头……因过度劳累,南岩东曾住院3次。考研前最后一个月,父亲查出直肠癌,他在照顾父亲的同时,继续没日没夜地学习。
在周围人惊讶的目光中,南岩东先后完成临床医学大专、本科学业,又以优异成绩考上硕士研究生,并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求学期间,母亲因病过世,但在他心中,“我还可以救更多的人”。
年毕业后,南岩东向空军医院投出简历,却因第一学历不达标被拒之门外。时任呼吸内科主任金发光慧眼识才:“我看中这孩子性格踏实、勤奋自律。”
入职后,南岩东考取军队文职,始终严于律己、坚定信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做别人不做的“小事”“苦事”。
他几乎“长”在科里,心里装着所有病人:为患者整理化验单,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病因;尽全力帮忙协调,安排重症患者迅速住院;深夜接到急救电话,二话不说赶往患者家中……
今年,南岩东随医疗队驰援武汉。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工作时,他经常担负任务较重的第一班。面对导尿、插管、机械通气等被感染风险极高的操作,他总是冲锋在前。
一次查房,南岩东对一名患者触诊时,感觉右侧胸部似乎有些捻发感,但不是特别明显。查完房回到办公室,他放心不下,又来到病房反复检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容易产生气胸,一旦处理不及时,随时可能出现意外。他立即协调放射科进行检查,结果不出所料。医护人员立即实施胸腔闭式引流,为患者消除了潜在危险。
“我救你,请放心”是南岩东办公室桌旁贴着的标语,也是他竭尽全力救治患者的初心使命。12年间,他从普通医生到科室副主任,从群众到共产党员,对自我的要求从未改变。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三等功……奖项的背后,是他奋斗的无声证明。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南岩东深沉的人生底色。对他而言,胸前的奖章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回到工作岗位,他收起荣誉,继续扎根一线、服务一线,践行“生命至上,奋斗不止”的铮铮誓言。
来源·年12月16日《解放军报》11版
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
——对话全国先进工作者、空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南岩东
本报记者王日
南岩东在人民大会堂前
简介/Profile/
南岩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荣立三等功1次。作为军队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医院、医院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1月24日,得知南岩东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消息后,记者本想约他进行面对面采访。奈何他的行程太过紧锣密鼓,因为有病人要紧急会诊,当天就急匆匆赶回了西安。往后几天都是工作日,他每天都忙到很晚,没有半点空闲。为此,周末他专程赶到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视频采访。视频里,他一头干净利落的板寸,夹杂着少许白发,细长的镜框下眼睛温暖有神,胸口处一排不同颜色的笔整整齐齐,白大褂下的制式衬衫和毛衣显示出他军队文职医生的身份,陕北人的那份爽朗和朴实在交流中表露无遗。
事实上,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高涨的工作激情是南岩东的常态。视频采访中,他谈到自己小时候饿到生病也从没想过放弃学习,参加工作后面对照顾亲人和自学考研的多重压力一度因心脏早搏住院,哪怕因神经衰弱而不得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也没有放弃努力。
“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下来,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一刻不停地学习、拼命地工作,时刻告诉自己就是爬也要爬过面前这道坎。”通话最后,南岩东坚定地对记者说。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问:您这次来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答:11月24日,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在现场聆听重要讲话,内心非常激动、充满自豪。“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些话每一句都讲到我心坎里,是关怀和肯定,更是激励和鼓舞,为我们广大劳动者奋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问:让我们回顾一下,您在除夕夜驰援武汉,并在第一时间总结出了穿脱防护用品的“三层十一步法”,显著提高了医疗队员的工作效率。能再详细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答:赶到武汉时,我们首先要在驻地完成穿脱防护用品的培训,过关后才能进入病区,当时时间非常紧张。然而穿脱动作细节很多、顺序非常关键,否则极易造成交叉污染。刚开始大家穿脱一遍至少要花费20多分钟,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战友老是记不住顺序。对此,我向领导建议,把穿和脱的步骤分别总结为“三层十一步法”,并编成了顺口溜以便记忆。经过改进训练方法后,大家背熟了步骤,效率提高了很多。
问:您印象最深的一次救治经历是什么?
答:“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那是医院的第一个夜班。半夜0点我接班后查房,发现15床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至83%,急需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由于新送来的导管材质过于柔软,插管到达声门稍微用力就偏向一侧,插管时间的延长意味着患者血氧饱和度继续下降,以及现场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增大。我一边迅速接通麻醉机进行面罩通气,一边冷静分析,灵机一动将导管的内芯向头端延长1厘米并且尽量上弯克服了材质过软造成的方向偏离问题。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的护目镜严重起雾,眼前一片模糊。凭着既往插管经验,我感到声门应该已经完全暴露,所以立即准确地送入导管接通呼吸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终于逐渐上升了。紧张的抢救使我全身被汗水湿透,但看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我倍感欣慰。
文职人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问:能介绍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吗?
答:我出身于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小的时候,母亲身体不好,那时候农民看病难,家里很早就因病致贫。我反复告诫自己要靠知识改变命运、靠学习成就未来、靠学医拯救家庭,因此拼命读书。中考时我排名全县第二,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最终放弃了上高中考大学,选择了读中专。工作后因为学历低发展受限,于是通过自学陆续考上了大专、本科。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做了很多科研项目,发表了一些比较有分量的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年毕业后进入原第四军医大学成为一名聘用合同人员,不久之后通过考试成为文职人员,并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
问:我们知道之前您还多次立功受奖。您如何看待取得的这些成绩?
答:面对这些年的成绩,有时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至于原因我觉得首先得益于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锤炼,部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使我能够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让我养成了雷厉风行,敢于牺牲的过硬作风。同时,得益于空军医院这个干事创业的大平台以及良好的成长环境,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病情都是疑难杂症,科室领导都会手把手教我医疗技术,悉心指导我开展学术研究,更是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做医生的准则,让我迅速成长。
问:作为这次空军唯一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文职人员,您如何看待军队文职人员这个群体?
答:作为一名有12年工龄的文职人员,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军队文职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文职人员冲锋陷阵,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人民生命战斗,交出了合格答卷。这使我更加深切感到,文职人员作为一支新锐力量,在部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把岗位当战位、把工作当事业,就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这个荣誉属于我所在的集体
问:您曾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首诗,写道,“南国四月斗芳菲,两山挥手惜别日。江城到处樱花飞,黄鹤楼中笛声起。梅雨飘零化作泪,红豆几支寄相思。青山绿水唱九歌,清风明月颂楚辞。”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您有一种夹杂着离别的感动和使命完成后的喜悦,是这样的吗?
答:是的,这首诗是在离开武汉时有感而发写的。凌晨5点,当我们收拾好行囊,走出酒店大门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动:门前的公路两侧早已站满了附近自发而来的群众,大家拉着横幅,激动地挥舞着国旗,向我们致敬。我一时感慨万千,泪水夺眶而下,那是我在武汉唯一一次流泪,我深切体会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那种鱼水情深,我们做的事老百姓都记着呢!
问:在武汉的2个多月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当初我们到达武汉后,感觉整座城市如“熟睡”一样,上下班途中看不到一个人,整个城市一片寂静。没想到仅仅过去2个多月,武汉的疫情就得到了控制,城市也解封了,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马路边紫红的樱花、翠绿的青草,我们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么大的抗疫成果,太不容易了。“武汉保卫战”我们获得了胜利,返回单位后,社会各界给予了我们许多赞誉,包括这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对我个人极大的褒奖。但现在回想起来,除夕之夜的主动请缨、紧急驰援,我觉得这是任何一名党员、任何一名军队医生都会做的。
问:这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算是一个新起点,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答: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所在的集体,是集体温暖的土壤和温润的条件才使我这颗种子得以发芽成长。同时,对我来说更是鞭策,我也告诫自己,绝不能沉浸在荣誉的光环之中。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做好当下,谋划未来。借用作家路遥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永远不能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计划围绕军事医学需求,针对未来战争中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肺损伤发生发展的分子及病理机制、靶向药物及救治关键技术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结合武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继续开展COVID-19预警模型、救治策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构建基于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救治方案和策略,力争为国家和军队长期应对疫情策略提供有效建议。
来源·年12月15日《空军报》A3版
来源:医院
编辑:唐涛赵远
责编:朱晓明
审核:刘富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d/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