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教授科普学堂第七课胎儿心脏病的多学
开展胎儿心脏病多学科会诊
胎儿心脏病实际上从发生到发展,疾病本身就链接了多个学科。
比如,辅助生殖受孕需要产科和遗传学的参与;产前的明确诊断需要影像科对结构的诊断、遗传学的诊断和对母体疾病的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风湿免疫科和产科的参与;围产期产前条件的评估、孕妇的管理和产程的监测需要产科的参与;诊断、出生和治疗则需要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的参与。
实际上,这些学科在产前阶段就已介入治疗,因为明确诊断后,家属会询问是否进行治疗、治疗的时间和方法,希望直接面对医生以此了解孩子未来的治疗方案。
因此,产前就需要开始建立临床治疗路径,甚至在胎儿出生就立即进行干预。所有与疾病相关的多学科医生,在产前会组建一个团队,以此来进行产前和产后的一体化管理。
最主要的原因是胎儿心脏病覆盖了从孕前到产前、围产期及其出生后的所有过程,如果在不同环节都进行了很好的干预和阻断,我们就能很好的控制胎儿心脏病的出生缺陷。
尽管一级预防尚无理想方法,但是如果从不同的环节合力来应对出生缺陷,我相信依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何怡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会诊中心负责人,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三五重大出生缺陷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专家。牵头撰写《胎儿心脏病产前超声诊断咨询及围产期管理指南》等。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周围亲友;如果您想给我们留言,可以直接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