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起源的室性早搏进修学习笔记

近日,带教老师做了一台室性早搏的病例,最后消融的靶点在主动脉二尖瓣交界区(AMC区),术中感叹老师水平之高,老师带教只是点到为止,回到寝室结合术中老师的操作要点好好看了关于AMC区室性早搏的文献,自觉获益良多。

1.AMC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胸前导联R波主波全部正向,II、III、avF导联为高R波,I到位Q波或者主波负向,avL及avR导联主波负向并且avL>avR;V1导联形态大多为R波,少部分患者为qR形,V2导联可以表现为Rs形(回转移行模式),V5、V6导联缺少s波。

2.导管操作。

3.心电图上AMC前部起源的室性早搏V1导联较AMC中部起源更容易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V1导联可表现为R(orRs)、qR(orqrS)和rS形。如果是AMC前部,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即V2导联处R和S波振幅相等,V1导联为rS波并且V3导联为R波。如果是在AMC的中部,心电图表现为“回转移行模式”,即在V2导联R/S的振幅相等,但是V1、V3导联均为R波,并且所有胸前导联只有V2有深S波。

4.下壁导联变现为高达的R波,V3-V6导联均为R或者Rs。

5.JianChen的研究发现4/5AMC起源早搏的患者V2导联可出现S波。

6.如果是二尖瓣前侧壁起源的实行早搏心电图表现与起源于AMC区的患者相似,但是V5、V6导联表现为S波。

7.在消融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早搏之前先要在AMC区域标测以便发现早搏的真正起源点,因为其原型主动脉窦的早搏和起源于AMC的早搏心电图表现往往很相似。

8.平均的QRS宽度ms,往往提示早搏起源于较深的心外膜下,标测的时候可以看到心室晚电位。

9.AMC起源的室性早搏消融后复发的概率比较低,但是这个部位的室早有时候消融非常困难,尤其是那些起源于该区域心外膜下深部心肌起源的室早。AMC区域后部不会有早搏发生,其中的道理同无冠窦不会有室性早搏一样。

10.有人还提出AMC起源室早的病人较其他人容易合并有AVNRT,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听起来还有点邪乎。

11.对于AMC区域起源的室性早搏手术路径有主动脉逆行及穿间隔途径,主动脉逆行途径较为常用,对于贴靠不不加消融不成功的患者,可以考虑穿刺间隔途径到达主动脉瓣膜下方区域进行消融。

12.AMC起源的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大多是非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早搏的主要机制是自律性增高或者触发机制,但是少数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AMC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主要机制是折返。

13.左心室基底部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标准。

间隔-his旁

AMC

二尖瓣前壁

二尖瓣前侧壁

二尖瓣侧壁

I导联

R或Rs

Rs或rs

rs或rS

rR或QS

rS或rs

V1导联

QS或Qr

qR

R或Rs

R或Rs

R或Rs

胸前导联移行

无或者晚发S波

II/III导联比值

>1

≤1

≤1

≤1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lcbx/77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