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论脉诊

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pf/a_5972919.html
1.从脉来看阴阳二气的多寡。1.1《内经》的分法:“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出自《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此处阴阳,后世医家皆解释为中医中的“阴”与“阳”,但大家从原文来看,作者的本意是指从脉来分别出“阴”“阳”,“无与众谋”是指不要被症状、其余三诊左右,独取脉诊而定疾病。 别,分解也。——《说文》,本篇的篇名之意即是“从脉诊,分别出病人的阴阳偏胜”。然后,作者取出三种阳脉:至者为阳,动者为阳,数者为阳。三种阴脉:去者为阴,静者为阴,迟者为阴。(此处的“至”即是“浮”、“去”即是“沉”,故王叔和《脉经》解释“浮”脉来,“沉”脉去,是根于《内经》的。)然后,根据病人脉阴阳的多少来判断疾病。例如:曰:二阳(“至者为阳,动者为阳,数者为阳。”其中两种脉)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临床实证闭经患者可见滑数脉即是二阳脉);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三种阳脉皆有,说明病人的气血极度旺盛,相当于阳明的实证),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shuàn)(疒肙)(yuā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息贲者,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即是一种阳脉,相当于少阳病)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太阴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少阳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阳明或厥阴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1.2《难经》的分法: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即同《内经》是一样的,作者取出的三种阳脉是: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三种阴脉: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同阳分别出脉阴阳的多少!1.3临床应用不管是《内经》还是《难经》,都经人体的阴阳二气分成了六份,正好对应《伤寒论》的六经辩证,那好,我们也来提取六种脉来分三阴三阳。即浮、数、大为阳,沉、迟、小为阴。再根据君一臣二之说,我们就可以分出六经来了:阳明病为三阳(浮、数、大),太阳为二阳一阴(两种阳脉为强,一种阴脉为弱),少阳为一阳二阴(一种阳脉为强,二种阴脉教不明显);太阴病为一阴二阳(一种阴脉为强,二种阳脉较不明显),少阴病(两种阳脉为弱,一种阴脉为强),厥阴病为三阴(沉、迟、小)。如此就可以安六经来取穴、开方子了!2.部位与脉诊《伤寒论》的核心理论是“六经”,其必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中医脉诊也是一个圆融的理论系统,笔者试用太极图把二者结合起来。阴阳鱼的左侧阳鱼对应左脉为人迎主阳,右侧阴鱼对应右脉为寸口主阴。自下而上依次是:左侧阳鱼为太阳,鱼头阳极生阴处为阳明,阴鱼阳眼为少阳。右侧阴鱼为太阴,鱼头阴极生阳处为厥阴,阳鱼阴眼为少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左寸心,对应太阳,中见少阴,左关肝,对应少阳,中见厥阴,左尺肾,对应厥阴,中见少阳,右寸肺,对应阳明,中见太阴右关脾,对应太阴,中见阳明右尺肾,对应少阴,中见太阳“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临床上根据这条原则,即可对应相应的“六经”即可出相应方剂与穴位。例如:徐某,心慌,失眠、头晕,舌红,脉左寸浮空而数。分析:左寸心,对应太阳,中见少阴,其左寸独浮,病在太阳,但是浮空脉,应为中见少阴,且脉数,此病当为少阴热火症,应用黄连阿胶汤治疗。3.《伤寒例》、《难经》脉诊分法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张仲景先师讲六经的阴阳二气的多少,用脉象巧妙的表现出来:我们同时可以用数字表现一下,如果正常人我们叫“中”即是“0”,仲景先师《金匮.胸痹短气》:“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来执其两端(《内经》、《难经》亦复如是,分出太过与不及---谨熟阴阳)其中,《难经》分六经的方式跟伤寒是一样的《难经.七难》“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脉的力度六经脉象3阳明长或洪2太阳浮1少阳弦0平人中-1太阴细-2少阴沉细-3厥阴微病例:近来,治疗一病人,女,偏头、巅顶痛,失眠严重,十几年,一直服用头痛粉、安定。治疗:脉象滑大有力。一开始针刺太冲,即可针入痛止,但只可维持一天,后配合服用小柴胡、大柴胡。治疗2周,效不显。思之:脉象全是实相,当为阳明实证,虽有情志不畅;针太冲有效但不应是少阳或少阳阳明并病。随开小承气汤,结果一剂即未再头痛,亦能入睡,且排失气甚多。脉象也趋平和。巩固治疗,愈。本例病人即是脉力度为3,从阳明论治。4.八纲与脉象我们还是仿《阴阳别论》与《四难》的取脉方法只取:浮、沉、散、弦、数、迟、有力、无力来对应八纲:1.阴阳散为阳,弦为阴2.表里浮为表,沉为里3.虚实有力为实,无力为虚4.寒热迟为寒,数为热病例:男心脏病,早搏、胸闷、腹胀,脉:浮、散、迟、无力。对应八纲:浮---表,散---阳,迟--寒,无力---阳虚,则辩证:表阳虚寒,处方:半夏4、厚朴3、肉桂5、黄芪5、五味子2、党参5、菟丝子6、三副,泡服,一剂后症状即消失。5.人迎寸口脉5.1人迎寸口脉是《内经》上的脉法《内经》上多次提到如《终始》、《经脉》等篇,本意是从颈总动脉---人迎脉,桡动脉---寸口脉,来分别出人体的阴阳,但由于操作较为繁琐,故王叔和《脉经》独取寸口分阴阳,宜命人迎、寸口。这是完全可以,也是非常好用的,本来吗“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只要是阳皆可名人迎,阴可名寸口,不必执着于颈总动脉、桡动脉之象。5.1.1《难经,十九难》论人迎寸口脉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中男子(人迎)生于寅木为左关,女子(寸口)生于申金为右关(《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即左为东,右为西正好合于《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人的阴--前面,抱阳--南面,亦即站桩面向南方)5.2人迎、寸口是如何分的为何《脉经》(“左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寸口”)以关前一分定人迎、寸口?这好比《易经》上的卦,卦最重要的一爻是中爻,故《易传》“二多誉,五多功,三多凶,四多惧”,因二五爻居中,故得道。人迎寸口亦复如是。明理后我们亦可以讲整个右脉与左脉作比较,谁大谁小来分人迎寸口的偏胜了!5.3人迎、寸口是如何用的?比较出人迎、寸口得大小后即可用阴阳来治病了具体可参考王庸医的博客(从脉口分人迎寸口)。祝华英道长《十二经脉揭秘》(内经人迎寸口脉法)6摸脉的方法!6.1治神的要求《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静又如可做到,笔者一般是全身放松,闭上双目,大家可以试试闭目之后,指下感觉比争目要清晰很多。故《九针十二原》“神客在门.....神在秋毫....必在悬阳,及于两卫”。《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恬淡虚无”。都讲到要守神,而守神,佛家给出的一个方法叫“灭三贼”,即是关闭眼、耳、鼻。“必在悬阳,及于两卫”一般解释是针刺时要观察病人的两个眉间,笔者的观点:中国的经典上的东西,主要是讲自己应该如何,而非别人。例如《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是指医生的感觉来判断病人的疾病,而非现在的解释---“以正常的人来做标准,去诊断病人的疾病”。故“必在悬阳,及于两卫”是指施术者要受自己的上丹田--眉间,即“神”的所在。6.2摸脉应双手摸此观点见于王叔和《脉经》、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王雨三《治病法规》。因为,人体一气周流,只有双手一起摸脉才会体会到那部脉有异常,双侧脉的对比才能明了。故才能像《素问.三部九侯》“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上是笔者不成熟的观点,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往期文章:

六经辨证:脉与证的至简之法

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详细图解!附高清把脉动图,教你如何指定乾坤

仲景脉法的运用

老中医家传脉诀心法

仲景脉学,十大常见症状脉诊

经方脉诊,说透伤寒脉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jc/12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