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14的人会心律不齐要警惕心脏问题

每当我们在精神紧张、

异常兴奋、大量抽烟、

饮酒等刺激的情况下,

健康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

明显感受到心脏“扑通扑通”的强烈搏动。

这是身体对心跳正常的调节反应。

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更多的时候:

我们没做什么特别的事,

仍会莫名感到心前一阵慌乱,

心跳似乎很不规律,气短、胸闷等等。

这怎么解释呢?

.....

五句话认识心律失常

房颤、早搏、心动过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心律失常,中国约有两千万患者正受其困扰。为此,《生命时报》特邀多位权威专家,通过五句话帮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该类疾病,并及时发现和治疗它。

一生中,1/4的人会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房颤通过发病时的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可捕捉到并确诊,但表现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是心慌,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发病时摸脉搏会发现搏动强弱不等、不齐且脉率少于心率。

心动过缓低于40要警惕

正常成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次之间,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成人,多见于老人和运动员。

严重的心动过缓,如窦性停搏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老人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动过速要找原发病

成年人心率每分钟超过次时称为心动过速。根据心动过速来源不同,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较短;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健康人;室性心动过速最危险,大部分患者合并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少数见于健康人。心动过速时患者常有心悸、出汗、头昏、乏力等临床表现,通过心电图可检测。

多数早搏不用治

心脏工作,如果提前出现一次跳动,之后停顿一下,就像是演奏舞曲乱了节奏,这种情况被称为早搏。

有些早搏完全没有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时被发现。如果早搏是体检查出来的,患者无任何感觉,早搏数目也不多(几百到数千次),不影响日常生活,这种情况大多不用治。

如症状明显,动态心电图显示每24小时有一两万次甚至更多,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等。

釜底抽薪防复发

很多时候造成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不消除,很难真正控制住,它就像身体里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发作。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很多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的。

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某些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如房颤等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

运动要适量。研究发现,长期剧烈运动者,房颤发病率增加5.5倍,而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减少心律失常发作。

维持健康体重。研究发现,肥胖与房颤的发生呈线性相关,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房颤风险增加4%~8%。

此外,健康饮食、改善睡眠和心态也有助防治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暂停综合征、甲亢等都可诱发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原发病能减少心律失常发作。

心律失常的典型“信号”

心律失常会干扰心脏血液输出,影响全身脏器供血。

有的患者会出现突然晕厥,或突然眼前发黑(一般会很快恢复)等情况。此外,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憋闷、气短、乏力等不适;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悸、心慌,有时还伴有出汗、气短等症状。这些都是心律失常发作的信号。

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与个人感觉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的中重度心律失常患者仍无明显不适感觉。所以,为避免心律失常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出现上述信号后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搏。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律失常发生。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大多数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最常用。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为阵发性,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心电图可能仍为正常。这时,可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心脏24至48小时的跳动捕捉心律失常。

防范心律失常有妙招

当你遇到突发心动过速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因为紧张情绪往往会使症状加重。不妨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缓解症状。

呼吸憋气法

深吸气后憋住气,直至不能坚持屏气为止,然后用力作呼气动作。

刺激咽喉法

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呕吐,可起到终止发作的作用。

压迫眼球法

闭眼向下看,用手指在眼眶下压迫眼球上部,先压右眼。同时搭脉搏数心率,一旦心动过速停止,立即停止压迫,切勿用力过大。

按按内关穴

将右手3个手指头并拢,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的中间点就是内关穴了。每天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胳膊的内关穴,每次按捏5—10分钟,每天2—3次。

一、心律不齐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不良嗜好并认真进行调养。

有心律不齐症状的患者,平时应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建议每天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与精力、戒烟戒酒、尽量避免熬夜、劳逸适度、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等等,可以认真规划一下每天的工作与休息时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改掉不良嗜好,从一点一滴做起并进行有效调理,坚持一段时间后便可逐渐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

二、心律不齐应改善日常饮食与饮食习惯,偶尔适量吃些安心神的药膳。

日常饮食营养搭配要均衡,平时最好多吃些例如:菠菜、胡萝卜、马铃薯、紫菜、山药、葡萄、橘子、香蕉等含钾和镁的蔬菜水果及鱼类,偶尔还可以适量食用如莲子、大枣、枸杞、桂圆或百合等含药用价值、并具有安心神、补气血等功效的食材做的药膳,另外还要注意日常饮食的规律性,需保持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的良好饮食习惯,便可有效缓解因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而导致的心律不齐症状。

三、心律不齐应注意适当忌口、饮食限量。

有心律不齐症状的患者平时除了要注意生活习惯与饮食搭配,还需注意适当忌口,建议平时尽量少吃例如巧克力、咖啡、浓茶、酒水等刺激心脏与血管的食物或饮品,少吃含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油腻食物,少吃不利于消化、使胃肠胀气、含过多盐分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影响患者的心脏活动、引发心律不齐的症状。

四、心律不齐应注意适当活动身体,但要避免进行刺激性运动或锻炼。

有心律不齐的症状但不算太严重的人,平时需适当进行保健运动可使身心舒畅、促进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比较有利于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但也要注意运动要适量,建议最好选择如散步、瑜伽、打太极、保健操等运动量不算太大的健身运动,尽量避免进行例如滑雪、冲浪、攀岩、越野等刺激心脏的运动与锻炼。另外在运动时不要过于勉强自己,感到疲惫或呼吸急促时,最好适当休息一会儿再继续。

五、心律不齐应注意尽量使自己处于舒适的环境下。

感到心律不齐时,最好尽量避免身处在人群密集、噪音集中、室温过高的环境下,否则可能会加重心律不齐的症状,建议注意改善自己周边的环境或转移到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新鲜且光线柔和明亮的生活环境下,可以尝试在放假期间前往郊外去郊游野餐、赏花踏青,偶尔去室外运动时,也可以挑选在绿化环境好的公园或广场进行,比较有利于使身心放松、呼吸舒畅并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

六、心律不齐应注意保持平缓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

很多年轻人有心律不齐的症状,也多是因情绪激动或精神状态不佳而导致的,建议平时最好避免使自己产生如烦躁、压抑、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调养并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可以尝试静下心来看一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刊杂志、听一听轻音乐放松精神、写一写日记舒缓压力,这样便可避免因情绪、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导致自己产生心律不齐的症状。

七、心律不齐可服用适量针对性药物来缓解症状或进行调理。

如果心律不齐的症状较为严重的话,必要时可以在与医生进行商量并得到许可后,服用适量可暂时缓解心律不齐的药物,或是前往中药店与药师说明自己的症状后,请对方帮自己抓一些适合调理心律不齐的中药物,并按照说明或医嘱定时定量正确地处理好药物并服用,调养好身体并保持良好的习惯、饮食与心态等等,便可有效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

八、心律不齐的症状加重时,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如果患者心律不齐的症状过于严重、甚至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时,建议最好尽快前往相关治疗诊所,挂号后配合医生检查,然后再进行药物方面、注射或手术治疗,避免心律不齐的症状持续恶化下去、并引发其他不良症状,听从医嘱指示不要擅自服用过量药物、或不注重饮食搭配调养,然后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才能尽早康复、摆脱心律不齐的症状。

本周向中老年人推荐分拆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病痛症状,并指导如何正确应对和自我调养的方法,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帮助到你们。

我们的内容会以五行表作为专题篇基础,为大家分享五行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全方面得为大家做养生知识讲座,请亲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d/102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