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神温胆丸的前身温胆汤
划重点
01
温胆汤——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温胆汤出处
温胆汤出自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温胆汤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宋嘉祐年高保衡等曾据此校《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南宋元年陈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条下亦载有温胆汤,与《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相比,各药剂量均有减少,生姜减少尤多,且增加茯苓、大枣两味。其主治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成为后人习用之方。
处方解析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甘淡微寒,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二者温凉相济,温胆气、凉胆热、化痰开痞。陈皮理气行滞化痰,枳实降气导滞开痞,所谓“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气行则津化痰去。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又主“惊邪、恐悸”,故可复胆宁谧之性。生姜、大枣和中培土,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温胆汤治疗范围
现代临床上,温胆汤用于治疗失眠、梅尼埃病、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抑郁症、癫痛、冠心病、神经官能症、慢性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中风、焦虑症等病症。温胆汤应用至今已在原方基础上发展变化衍生出诸多类方,大概统计有23方之众,其中比较经典的有8首: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竹茹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十味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及蒿芩清胆汤。温胆汤类方方证以心烦、失眠、心悸易惊、舌苔腻为关键症状;病机为胆虚痰热,主治症候为虚烦、失眠、触事易惊、易梦、眩悸呕恶等。
划重点
02
安神温胆丸
擅宁神的化痰通利三焦药,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中成药,治疗常见类型失眠;
产品优势
权威优势:处方源自《新中医》,《中医大名方》,《证治准绳》,中医十大名方
核心优势:定位:擅宁神的化痰利三焦药
配方公式:安神+(祛痰→通利三焦)=和阴阳
疗效优势:
国内唯一的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中成药;
无辩证治疗常见类型失眠;
无辩证治疗痰症;
主要成分
制半夏、陈皮、竹茹、酸枣仁(炒)、枳实、远志(制)、五味子、人参、熟地黄、茯苓、朱砂、甘草、大枣。
处方背景
温胆汤为历代医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六因条辩》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恶证
处方分析
《黄帝内经》云:胆为中精之腑,与肝相表里,共同起着疏泄功能,胆主疏泄通畅三焦,有流通气血之功。安神温胆丸祛除痰涎实邪,疏通全身气机。方中人参益心胆之气;远志、酸枣仁入心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可以引导肾水上行到心,涵养心火,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智之佳品,配用茯苓、补气益胆安神;熟地黄可以填补肾精,朱砂镇惊安神;竹茹清热除烦,使心胆气足,心脑神安,共奏养心安神之功效。
功能主治
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火爆单品
顽固性失眠有效率90.6%
抑郁症、焦虑症有效率96%
心悸、早搏有效率85.7%
颈性眩晕有效率92.5%
胆汁反流性胃炎有效率93.1%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率90%
心脏神经官能症、复杂性缓慢心率失常有效率86.8%
癫痫有效率80.5%
经典案例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d/1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