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应如何与患者对话

从近期两位患者的就诊经历谈起。一位是41岁的患者,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症状不明显,医院看心律失常专家门诊,专家没问患者有什么不适,看了看心电图,就说早搏起源的位置不好,射频消融手术不易成功。患者听后愕然,当即决定不看这个专家。实际上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的室性早搏,无需药物治疗,更无需射频消融。我认真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了病情,患者愉快心安地回家了。随访期间,患者一直感觉良好,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另一位患者是71岁的老年男性,因冠心病心绞痛,医院做介入治疗,出院时看到超声心动图报告上写着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便问主管医生瓣膜关闭不全怎么治?,医生回答重了回来换瓣,患者回家后一直焦虑不安,失眠,担心病情加重,不知什么时候要接受换瓣手术。

医生看病的主要方式是对话,与患者沟通互动。医院资源高度垄断的医疗模式下,一位主治医师半天要看50~位患者,平均每3~5min一位,根本没有时间多说话,也就不可能看好病。看得越快越多,积累的问题越多。患者是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候诊三小时,看病五分钟,弄得患者不满意,医生头发懵。患者不可能满意这样的医疗服务,医生也毫无尊严和成就感可言。所以要让医生有足够时间与患者对话,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医疗体制和医疗卫生服务结构,也就是这次医改推进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

同时,医患沟通的重点不是培训医生的沟通技巧,而是端正医生的态度和职业精神。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生需要有很强的同情心,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我们应该理解患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贴关爱,进而努力治愈。医生面对患者,缺乏热情,不说话或者冷漠,对患者而言伤害很大,同时也伤害到自己的职业。一位哲学工作者带着孩子在北京看病的过程中发出这样的声音—可以忍受病痛,难以接受冷漠,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我从医50年,又深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深刻体会到,我们医生面对每一位患者,不仅要问病情,还要关心他们的心情,甚至要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经历,才能综合社会-生物-心理各种因素,诊好病,治好病。三五分钟不可能看好一位患者。而且我们很少一次就看好病,随访,与患者保持沟通,应成为医生的职业习惯。

患者最为期盼的是和医生多说会儿话,跟家人不能说的隐私都能跟医生说。但当下被动式、碎片化、医院高度垄断的落后的医疗模式把医生逼进了死角。一上午不喝水,不上厕所,看50到位患者,根本没时间与患者交流。造成双方难以相互理解,医患关系不可能和谐。希望这次能真正推动分级医疗制度,医院像超市、车站一样混乱的门诊,医院转诊的疑难复杂病例的会诊,把常见病留在基层。邯郸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直言不讳,医院门诊并受到了相关医改部门的重视,上海市也在积极探索,这正是我期待看到的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

本文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d/9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