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

本文授权转载自悦惠合作伙伴——晔问仁医

上海交通大医院

上海交通大医院创建于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医院。60年来,新华人励精图治,打造了一家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医院医院。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医院以品牌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为纽带,与泛长三角区域24家医疗机构形成“医院联盟”,跨域浙江、江苏和云南三省,面向全国联合23家医院成立了“医院儿科联盟”,在人员、技术、科研、教学、管理和文化上建立起合作体系。医院还与国外逾20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普里茨克尔医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医院集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等。

王群山

在手术中品尝热恋的滋味

」人物介绍

王群山,上海交通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介入诊治基地培训导师。擅长:房颤、室上速、室早、室速的导管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与程控;小儿心律失常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以及心肌炎的诊治等。侧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精通导管射频消融诊治术。

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师从李毅刚教授,年起在国内率先进行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先后帮助国内30医院开展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诊治技术,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演讲及手术演示。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心电生理学组委员、房颤工作委员会委员、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青年委员、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访笔记

案头摊开着一本书,书签夹在页。我们的聊天从他正在读的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开始。"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斗士,从一开始就为了一个目标,每分每秒都在燃烧自己,他面对困难时所表现的坚韧,是让我震惊的。他的世界里没有软弱和沮丧、颓废的一面,就跟他那曾经鼓舞世界的V字胜利一样。"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群山,擅长房颤、室上速、室早、室速的导管射频消融;小儿心律失常和复杂心律失常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

每周三个手术日,全年四百余台手术,他的门诊号总要预约在一个多月之后。他的主要工作是,射频消融。“难点在于,要精通心脏结构解剖,精通心脏电生理,要有耐力,还要凭一点点的运气。”

我没有亲眼目睹他的手术,但我能想到他的状态,在心腔和一堆血管里寻找,大海捞针,非要找出那个致病的祸害,“像个侦探,不放过蛛丝马迹,找到了,才能消融打掉,三五毫米,这么短,这么长。”最长的一次,他找了七个小时,在一个匪夷所思的角落里,导管拐了五道弯,一击命中。

先是访问学者,后是博士后研究,他曾两度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学习。全球心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手术的顶尖专家之一是他的导师,“要找到异常心电现象背后的本质与真相,导师的话让我终身收益。”

在美国学习对他的人生是震撼的,零下四十多度,踩着两三尺厚的积雪,早上医院上课,“寂寞,艰苦,但是回味无穷。”他坦言内地与美国医疗水平的差距,“真的不知道差距在哪里,那是几十年的差距,有点像跌跌撞撞挤进亚洲十二强的国足,与世界冠军的距离。”

这是个对生活知足的医者,从安徽到上海,医院立足,在专业领域属于青年才俊,娶妻生子,评定职称,稳稳生活,“幸福感挺强的。”他说。对话的时候,他一直用上海方言,大城市的吴侬软语磨掉了他的懵懂和青涩,让他平和而且从容。

在他的叙述里,我想,其实,不管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起点,命运总应该掌握在自己手心。“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力量或智慧,才是打开潜能的钥匙。”

这是丘吉尔的语录,送给王群山和所有医者共勉。

1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年王群山考入医科大学,他说读医是误打误撞,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桥梁工程师,不过,在进入医学院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医学,不断有更多医学的乐趣吸引着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在书本的扉页上写了一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承认,发自内心的热爱是追梦的动力。

“做医者,首先是做人,记得老师说过一个比喻,学机械很多时候是在修理机器,而学医,总是在修理人,解除人类的痛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来说,是行善。”王群山认为,医学教会了他一辈子受用的三句话:一,终身学习;二,做个好人;三,认真治学。“想在某一专业领域出类拔萃,一定要找出自己热爱的那个点,然后经年累月积累、历练,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唯有坚持。”

大学毕业后,王群医院心内科工作,几年后考取二医大的研究生,到了医院,然后读博士,又出国进行博士后研修。“我对心血管一直很感兴趣,心脏好比是汽车里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坏了,再好的车也跑不动,能修理人体的这台发动机,很有成就感。”

年,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毅刚教授上任,他是国内最早做射频消融手术并推广的医生之一,之前在德国学习工作九年。李毅刚主任对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其中六项为国际创新或首次开展的射频消融技术。师从李主任多年,颇得真传。“心脏电生理介入是心血管内科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心脏电生理入门极为困难,且抽象思维要求较高,需要逻辑思维,李主任教会我如何思考、如何处理射频消融的技术问题,电生理的机制和奥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很幸运。”

“导师经常强调,要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地方,看到事物的背后,洞悉深层的逻辑。”在今天的王群山看来,不会只见心内电图的表象,他专注于表象背后的本质。因为心脏射频消融手术不像支架手术那么形象具体,很抽象,“抽象一是诊断,心电图是弯弯扭扭的曲线,一般人看不懂,医生要从这些曲线的表面找出背后隐疾。病灶的抽象,可能存在于心腔的任何一个部位,对心脏解剖的要求非常高。”因为研究心脏三维解剖结构,他获得两项相关发明专利。

2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心脏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已有20余年的历史。原理是,将很细的导管从颈部、大腿根部放入血管内,到达心脏发病位置后,释放射频电流,从而一次性消除“病灶”。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是目前成熟的一项技术,安全有效,适应的症状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等。

用通俗解释是:一根极细的比圆珠笔芯还要细的导管,用穿刺针穿刺大腿或者脖颈处的静脉/动脉血管,导管通过血管插入心腔,通过导管进入心腔,找到导致心动过速的病灶所在的位置,利用射频的能量,通过接触把病灶部分消融,接触的地方细胞就坏死了。对心脏其它部位没有影响,通过消融仪器发送射频电流消融治疗,从而根治心动过速。特点是微创、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复发率低。

“有个病人心脏室性早搏,二联律。24小时的异常心跳是2万9千多次,用药效果不好,去找外科医生做手术,外科医生说,一定要先让内科医生把早搏控制好才敢手术。我给他做了射频消融手术,当时五分钟就做好了,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果然,不久病人复发了,做第二次手术难度更高了,病灶接近心脏主动脉的根部,能够到,但是射频消融很难,会碰到其他血管。后来苦思冥想,从右边穿到左边,穿过间隔,导管倒勾回来,然后再打击病灶。”说起这个病例,王群山至今能想起当天手术时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

“试了好多次,甚至想过放弃,最后成功得益于经验和有一部分运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三四个毫米,也就触碰了病机,病人得以救治。术后复查24个小时心电图,病人早搏数为0,家属都不敢相信,但是真的就是这么神奇,现在两个月随访,完全没有早搏。”在王群山看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效果非常明确,心电图上看的一清二楚,没有哪个医生可以糊弄过去。

3专注用心对待每一台消融手术

王群山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福。“我的快乐之一来自治愈病人。医患之间其实更应该是人性的交流,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交易。医院不是一个商品售卖市场,以前的医生,都清楚治病是解决的人的问题,而不单单是针对疾病。”

他有一位病人,一个七十岁老太太,有近十年的房颤病史,医院求诊,医生都表示无奈,年纪大、心房扩大、病灶时间长,用药治疗效果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王群山做了射频消融技术,王群山坦诚告诉她,对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可达70%到80%;但是她已持续房颤多年,射频消融治疗也已错过最佳时机。而且心房扩大,成功率只有60%,病人表示愿意接受,结果皆大欢喜,现在心跳恢复正常已经完全停药。前不久,她女儿从纽约回上海,陪着医院,专程看望这位救命恩人。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由于心动过速没有保住第一个孩子,全家都十分痛苦,辗转找到王群山做了手术,病症全消,前不久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收获了家庭的幸福。

“射频消融手术的难点,一在于电生理机制复杂,找到病灶的过程如同抽丝剥茧,有时候甚至要七八个小时,助手都快睡着了,我不能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搜寻;另一个难点就是,遇到复杂的位置,导管进到血管里,跟着血管要绕好几道弯,有时候三四个弯穿过去才能操作。”

通常,王群山像一个侦探,在密密麻麻的血管中探索,那个极小的病灶可能隐藏在某个很难触碰的角落,他无法大展拳脚去搜索,这里是人的心脏,稍有不慎病人就会跌入深渊,他只能耐心地、极为小心翼翼地朔本求原,细细寻觅到那个致病的祸害,利用新的技术摘除祸患,还病人安康。

王群山做过最小的病人,年仅6岁,最大的86岁,一年的手术量是余台左右,门诊在例。他从临床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满足感像恋爱一样,是做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日积月累,每天都在帮助病人解除疾苦,这种持续的满足感,就像热恋,源源不断。”

他坦言,手术本身的难度随着技术的提高在减少,以前的难题现在都变成常规手术,一台阵发性房颤消融术治疗以前要四五个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三维标测技术,心腔内超声技术以及新型导管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房颤治疗的效果,个体化的精准消融已经成为现实。但是未知的东西永远比已知的多,下一台射频消融术永远是新的挑战,需要更多的专注、细致和用心,永远要像做第一台手术那样谨慎小心。

悦惠将推出更多上海名医介绍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103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