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斌教授心脏微创治疗急先锋创新赋予生
微创治疗技术的进展给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仅以电生理领域为例,起搏器的诞生使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找到了正确的心跳节律;除颤器的发明让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焕发新的生机。在临床医生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追求和病人对生命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速,推动临床心脏疾病的治疗模式和治疗理念也在全方位创新。
在不断发展新技术、为生命创新的心血管内科医生行列中,李学斌的名字堪称是耳熟能详。
李学斌
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我国最早开展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医生之一;国内完成双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最多病例的术者之一;也是我国处理起搏系统感染及故障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因在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的卓越成就先后获得房颤导管消融、心衰治疗和导线管理等多项国内奖项。
谈到自己的微创生涯,李学斌教授坦诚「走过了最艰难的路」,但「我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很高兴地去探索,越走路越广,越走越觉得为挽救病人的付出没有白费,很值得。」
征服导管消融的「珠穆朗玛」
我国心脏电生理治疗的发展可追溯到90年代。几乎是在我国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起步伊始,李学斌教授就进入了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领域。当时国内主要是在X光二维指导下进行室上速、室早、房早、房速的导管消融,李教授笑称自己当时走遍全国,「一根铁杵打天下」。
因为进入了一个正在发展的全新领域,李教授的电生理生涯从起步就意味着不停创新。千禧之年就开始了在二维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探索,并迅速成为国内房颤导管消融开展最多的医生之一。年三维技术进入中国,李学斌又开始率先摸索磁导航定位进行三维消融的技巧。「三维从磁定位、电定位,到磁电双定位以及导管的设计改进,压力导管、光感压力、鞘管支撑等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他认为,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提出设想去改进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才能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地解决病人的问题。
做心脏电生理的黄埔军校
与射频消融类似,李学斌在我国心脏起搏治疗领域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和郭继鸿教授合作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三腔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右室双部位心脏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也是目前国内完成双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最多病例的术者之一。业内传说,李教授装CRT「特别牛」,最快4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
谈到我国心脏起搏治疗的发展,李学斌强调,正是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创新产品的不断引入,推动了心脏起搏治疗不断前行,推陈出新。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单腔起搏器开始,心脏起搏朝着更加生理化、房室同步、室内同步方向不断发展,起搏器电池和导线的寿命逐渐完善,起搏器也进展为双腔乃至三腔起搏器(CRT),并从治疗心率缓慢「跨界」到心衰领域,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临床医生与器械供应商之间的相互沟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契合临床需求的产品被及时推出,而临床医生在使用中也不断提出新的诉求和改进需求,与此同时,技术也日臻完美。
在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李学斌一直坚持分享自己的经验,他和团队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班被誉为本领域的「黄埔军校」。据悉,迄今医院心脏电生理学习班已经成功举办29届,起搏培训班也办了20届,每期数百个名额供不应求,「抢座成风」,为我国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和起搏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李学斌一直坚持参与教学,他说,因为我一直工作在第一线,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所以才能吸引学员一直来听课。而他的学生也早已不局限在国内,有来自印度的学生「抱怨」师从无处,李学斌说,你来,我给你讲,你不会说汉语,我用英文讲给你听。
然而李学斌对此并不满足,「我们的三腔起搏器做得很好,但是仅限于大的中心、少数的医生,并不代表我国整体的水平都很高。」他强调,一线临床医生一直在创新、在进步,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做大,拿出更多的中国数据向世界展示」。
从ICD到SICD:创新赋予生命更高质量
随着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例数的增多,电极及导线不良事件也在逐渐增多。李学斌所在的医院有全中国最大的「心脏起搏器4S店」之称。做起搏器的医生都会对李学斌说,「幸亏有了你,我们就能放心干了」。作为国内CRT做的最早、最多的医生之一,李学斌也是ICD术后领域当之无愧的权威。据悉,截至年底,李学斌带领团队共完成了余根导线的数量,因导线拨除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而享誉国内外。
李学斌的「4S店主生涯」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启,「当时没有工具,就靠消融导管及猪尾导管等的一些简单设备把导线拽出来再处理」,更有甚者只能开胸手术。一次出国开会的机会让李学斌发现原来这已经是全球性的难题和热点。「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大踏步地探索,如何让这些病人不开刀。我们逐渐地引进国际上的各种先进工具,一点一点探索,从每年几例到现在每年几百例,从起搏器感染发展到现在导线故障、导线断裂、上腔静脉闭塞等等问题全部都能处理。」
李学斌坦言,只要新起搏器技术在发展,就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转换思路,不断探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应对和解决新问题,让患者获得第二次生命。正是他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促成他完成了国内首例因感染而行导线拔除皮下ICD(SICD)植入手术,使得ICD治疗进入了全新的一页。年,SICD第一次被写入ESC指南。而李学斌也在年完成了他的首例SICD手术。
这是一位因长QT综合征(LQTS)行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的41岁女性,术后10年出现感染,将ICD取出消毒后再次植入,但之后仍反复感染,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抗菌素治疗无效。作为亚洲(除香港地区外)首位获得S-ICD植入培训认证、可独立完成S-ICD植入的医生,李学斌仔细分析病情后,认为这例患者符合全皮下ICD植入适应证,经过多方沟通,患者植入了皮下ICD(Emblem?S-ICD系统),至今恢复良好。李学斌深有感触地说,这个病人的生命是新技术给予的,没有科技的进步,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她的生命。
近期,李学斌教授牵头启动了中国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极及导线不良事件检测项目,他说,我国需要积累更多的国人资料指导起搏器的安全使用,呼吁国内各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为未来我国在起搏器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奠定基础。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二十五年来,李学斌在心脏电生理领域埋头耕耘,见证和亲身参与了我国心脏微创治疗领域的发展。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对事业的深刻热爱,驱动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在我们采访的最后,李教授说,「国家的科技实力要强,需要无数科学家一起往前走,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事,真正为这个领域做实事。」
编辑:刘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