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转发袁敏ldquo燃灯者rdq
总#似水流年之青葱岁月系列#
作者:袁敏
(正文后附简介)
“燃灯者”:宏志生
“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我们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教育的基础。会读书的人对于人类和国家应尽之责任,应享之权利,可以多明白些。他们读了书,对自己生计最有关系的职业,也可以从书籍报纸上多得些改进的知识和最新的方法。一般无知识的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若是自己会读书,就明白读书的重要,再也不肯让自己的儿女失学。所以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表过一篇著名文章,题目是:《平民教育概论》。激发我去寻找并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采访陈立群校长的过程中了解到,从当年在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创建浙江省第一个宏志班,到出任贵州台江民中校长的第二年,在学校再次创建继承和发扬宏志精神的甘霖班,陈校长一直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理念。他在不同的场合一再说过这样的话:作为教师,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就在于能给孩子们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能在我们的肩膀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这双翅膀,就是我们的爱与责任。
陶知行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年10月的《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四期。时间过去了将近一百年,几乎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曾经听到有人痛心疾首地问:今天的我们,是否忘记和抛弃了陶行知?
从陈校长身上,我找到了完全否定的答案,也看到了陈校长秉承的陶公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年九月九日教师节,参加陈立群校长“时代楷模”颁奖典礼的,有几个毕业于杭州长河高中宏志班的学生代表,他们现在早都已经离开学校、跨进社会、走上生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通过各种方式,一个个地寻找到他们,并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陈校长这大半辈子都在坚持推行的那一条“平民教育”的路径,在这些宏志生的倾述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陈水珠
长河高中首届宏志班班长
当我电话联系上她时,她正在外地出差。我问她可否先发一张读书时的照片给我,让我先认识一下她中学生的模样。在我的请求下,她将自己在宏志班读高一时上台主持节目的照片发给了我。照片上的她,一头齐肩直发,不留一根刘海的额头下,清纯的面容像晨曦里透明的露珠。我被她露珠般的清纯打动,很难想象,一个曾经在贫穷卑微的泥潭里苦苦挣扎的孩子,却有着这样干净明朗的笑容。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的故事,等不及她出差回来,就在一个晚上,和她约定了电话采访。
她在电话里的声音很轻柔,和她在照片中明朗的笑容一样,令人心动。
在我心中,陈校长就是我的老爸。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小到大,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哪里。我也动过去找他们的念头,可是,茫茫人海,我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我只是听人说,当年,他们为了要生个儿子,农村计划生育抓得紧、所以就只好早早张罗把我送人。
最初是送到父母的兄弟姐妹家。那时候,村村计划生育都严管严控,农村虽然一家可以生两个孩子,但父母的兄弟姐妹家都有自己的儿女,也没有富余的指标可以收留我。无奈之下,我又被转送给一个老单身汉,他无儿无女,符合收养孩子的标准。
可老单身汉哪会养孩子啊,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十分潦倒,根本不懂如何照顾一个一两岁的小毛头。没过多少日子,我就被折腾得病病殃殃。老头也慌了,赶紧又要把我送出去。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我长得又瘦又小,一开始没人要我,辗转了好几户人家,最后才被我的养父母收留下来。那时候,我还不满三岁。
养父母是余杭人,农民,很穷。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后来生育又遇到了问题,按照农村迷信的说法,领养一个孩子,能给他们带去希望和守护。于是,他们收留了我。
没想到,我来这个家不满一年,养父母生下了妹妹。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养父母自然而然就把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ibzd/1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