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民安特刊人体失温急救

当生活突发险情,我们齐心协力

一定能共克时艰

南京挺住河南加油!

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洪水防控战!

part.1

为什么要警惕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极端天气,主要发生在4月到9月,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大的特点。

在强对流天气来袭时,大家应尽快回到室内,停止一切户外活动,以免人体发生失温现象。在许多人的概念里,失温=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单纯的冷可以通过增加衣物解决,但如果是失温,那应对措施可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了,如果处理不当,失温状况加重,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死亡。下面就来看看什么是失温、失温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自救互救?

part.2

什么是人体失温?

失温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指的是人体热量补给小于热量流失,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温度降低,并产生诸如不同程度震颤、毛孔紧缩、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造成失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户外遇到大风、洪水等极端天气、衣服湿寒、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时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当体温下降后,身体就会向大脑发送紧急信号,而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下丘脑就会就会进行初级的体温调节反应,并向延髓、脊髓等部位发出指令也参与到体温调节,包括不同程度的颤抖发热、毛孔收缩形成隔热层来减少热量流失,并通过加快心跳、血管收缩等方式加快血液循环以及加速能量消耗,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人体的温度平衡。然而在环境温度骤降的情况下,尽管人体内的能量被大量消耗,暂时保证了人体核心区对于温度的需求,维持了主要器官的运转,但由于外界的温度远低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温度,而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能量的消耗所转换的热量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补充热量的流失,就会造成体温迅速下降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而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

part.3

人体失温有多危险?

人因为失温致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冻死,过程可分为四期:兴奋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完全麻痹期。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是相互连续的。当然,也可以用下图方法分类:

part.4

失温的病理机制有哪些?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热量维持动态平衡。寒战产热和出汗散热是维持核心温度恒定的主要生理机制。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远低于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极易因体温调节障碍、热平衡被破坏而引发低体温效应。

呼吸系统 轻度低体温因反射性刺激导致呼吸加快;中、重度低体温则会抑制脑干呼吸中枢,降低其对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导致分钟通气量降低,呼吸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变深、变慢,直至停止。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的释放,易致组织缺氧。重度低体温可致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少、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及支气管痉挛,机体缺氧加重。

循环系统 轻度低体温可致心动过速、心排血量增加及血压轻度升高;中、重度低体温可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血压降低直至循环衰竭。体温<33℃,冠脉血流量开始减少,心肌缺氧;<28℃,可发生心律严重失常,如交界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22℃,可发生室颤和心搏骤停。

中枢神经系统 体温<33℃可致判断力下降、意识错乱、意识模糊、反射功能减弱;<31℃可致寒战产热消失,体温持续下降,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功能逐渐减弱甚至阻断,引发肌强直和阵发性肌痉挛;<28℃可致意识丧失、瞳孔对光反射和腱反射均消失。好的方面,低体温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氧耗和氧需,对脑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泌尿系统 低体温早期,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增高等可致尿量增加,随后减少。持续低体温可致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消化和内分泌系统 低体温可致胃肠动力减弱,甚至发生肠梗阻;肝血流量减少,肝糖原合成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利用率下降,易发生高血糖。肝脏代谢功能降低,酶活性下降,直接影响麻醉药物代谢,易致麻醉苏醒延迟。肝功能下降,与凝血相关的蛋白和酶合成减少,直接影响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 低体温直接影响凝血级联反应,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其原因包括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力下降、纤溶反应活跃、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等,其中,对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尤为关键。体温降至33℃时,凝血因子整体活性低于正常水平的50%;降至25℃时,凝血因子Ⅱ和Ⅶ活性仅余5%,因子Ⅷ和Ⅸ活性几乎完全丧失。

酸碱平衡 低体温是导致酸碱失衡,特别是代谢性酸中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要原因:①呼吸系统损害致机体缺氧;②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发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无氧代谢增强;③诱发寒战反应致乳酸生成增加;④肝脏清除乳酸的能力下降,加重乳酸堆积。

part.5

失温情况下该如何自救互救?

在遇到极端天气或者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症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在户外,对于失温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同伴就是希望。而作为救助人,掌握失温救援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脱离险境。无论救援现场状况有多复杂,你都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极端天气或户外活动发生失温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救援的第一步是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轻放平移,失温下的人体十分脆弱,搬运患者时应非常小心,因为心肌组织在低温下很不稳定,外来刺激容易导致心室震颤。

第二步:隔绝地面

你要做的是尽可能阻止患者的体温流失,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第三步:更换潮湿衣物

因为潮湿的衣物也会带走热量。

第四步:给患者输入热量

做到前三点,已经减缓了热量的散失。此时,如果患者还没有恢复,则需要通过给患者输入热量让患者“慢慢回温”,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核心区域加温——核心区域加温的方式可以是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可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窝、颈部和腹股沟处,这里的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

第五步:能量注入

人之所以会失温,便是身体的产热敌不过流失。而身体产热的源泉便是能量。失温严重的患者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需要通过进食来补充,让身体尽快恢复供暖能力。但是,饮酒并不能补充能量。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part.6

低温环境下如何实施CPR?

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极端环境下,心搏骤停难以准确识别,伤病员的外周血管收缩和心动过缓导致脉搏难以触及、血压难以测得,特别在体温<30℃时,部分伤病员出现体表湿冷、肢体僵硬、发绀、瞳孔固定、不能闻及心音、无可见胸廓起伏等类似死亡的临床症状,应依据心电监测进行判断,若存在规律的心电节律,应视为生命体征尚存,禁忌胸外按压,以免促发室颤。伤病员处于极度低温状态、心脏尚维持基本血流灌注时,应积极采取主动核心复温措施;体温继续下降、脉搏和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心搏骤停,应立即开始CPR,有条件时可采取体外循环。低体温时的CPR与常温时不同,主要表现:

①循环血流多依赖胸泵机制,而非心泵机制;

②胸廓顺应性明显下降,须更大的按压力才可产生足够的胸腔内压力;

③体温>30℃方可保证复苏用药的有效性和除颤成功率,强调CPR同时主动核心复温;

④心脏对强心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应增加用药剂量,延长用药间隔;

⑤除颤反应阈值升高,如一次除颤不成功,不急于反复除颤,可在升温过程中不断实施;

⑥存在类似死亡的临床体征,核心体温未恢复至35℃前,不宜认定伤病员死亡而中断或终止CPR;

⑦高级生命支持仍以主动核心复温为前提,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须及时补充血容量。

part.7

民安应急救援队特别提示

民安应急提醒您失温预防注意事项

1.不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应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

2.注意衣物的增减,避免着凉和失温,保持贴身衣物干燥;

3.建议活动过程中多给自己备一套快干内衣裤,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4.如果遇上大风极端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5.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用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END—

图文素材:民安应急救援队

编辑:栖霞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ibzd/108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