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电解质rdquo到底是
点击上方小字
即可 每次住院都会查的“电解质”,到底是什么?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吗?和房颤、早搏有什么关系?
电解质:钾、钙、镁等今天要说的“电解质”,是指人体内的离子,比如钠、钾、钙、磷等。
特别要强调,心脏病里的一个大类:心律失常疾病,与钾、钙和镁等电解质关系密切,各离子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十分危险:
电解质紊乱1.加重心律失常
它们在体内的移动会产生电位变化,参与心脏的规律收缩和舒张,所以电解质紊乱是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电解质紊乱2.削弱药效
此外,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就是阻断某某离子通道,若电解质紊乱必然会影响药效,甚至反而会导致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说下吧:
钾3.5~5.5mmol/L钾,应该是心内科医生最为 钾低了(低于3.5mmol/L)
心肌兴奋性及传导性均增加,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房早、室早,甚至出现室扑、室颤,乃至猝死。
轻度降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会出现“四肢没劲儿”、“手麻脚麻”、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萎靡不振、反应迟钝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膈肌、呼吸肌麻痹,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导致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
钾高了(超过5.5mmol/L)
表现刚好相反,心率容易慢,好像踩住了“刹车”,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各种类型传导阻滞等,甚至心脏骤停导致猝死。
生活中高钾血症更为少见,多是一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者自行极度乱补钾者等,钾排不出去或者排得少,就容易发生。
如何保证钾离子水平?
其实健康人群很少存在血钾问题——日常饮食完全可以保证人体对钾的需求,自身调节机制也可维持血钾稳定,多了就会通过肾脏排出去。
但长时间不能吃饭或吃饭差的人需要警惕低钾血症,因为每天不摄入钾也会排一点钾。
严重的腹泻、呕吐甚至出汗,高血压患者服用利尿剂类药物(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要定期监测电解质,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橙汁。
钙2.25~2.75mmol/L机体内绝大部分(99%)的钙以磷酸钙和碳酸钙形式贮存于骨骼,极少部分的钙起着维持神经肌肉稳定性的作用。“存在即合理”,其作用仍不可忽略。
钙低了(低于2.25mmol/L)
最常见的大家都知道“腿抽筋,缺钙了”,即肌肉痉挛,还容易诱发癫痫发作。
对心肌当然也有影响,导致心脏的收缩力下降,出现心力衰竭;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易出现洋地黄中毒。
钙高了(高于2.75mmol/L)
表现会刚好相反,心脏收缩力异常增加,若继续高到4.8甚至5.0mmol/L以上,心肌收缩功能又会受到抑制,自律性降低,诱发多种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威胁生命。
血钙轻度升高时还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抑郁、疲软、乏力、意识模糊;若继续升高时可出现幻觉、定向力障碍和昏迷等。
如何保证钙离子水平?
其实相比钾离子水平紊乱,健康人群更不容易出现高钙/低钙血症。多易出现于急性重症胰腺炎、肾功能不全及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的患者。
日常生活中除青少年为促进生长、老年人为预防骨质疏松外,多无需特意补充钙。
镁0.7~1.10mmol/L说到电解质与房颤,镁可能是关系最密切的离子。
与钾、钙不同,肾会“留住镁”。大部分镁从粪便中排出,其余经肾排出。
镁低了(低于0.7mmol/L)
原因多是长期饥饿、吸收功能障碍、长时期的胃肠消化液丧失(如肠瘘),可以出现如房性、室性早搏,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甚至出现室性颤动。
低镁和低钙的其他系统临床表现类似,易出现面容苍白、肌肉震颤、手足搐搦及记忆力减退、精神紧张、易情绪激动,严重者可有烦燥不安、谵妄及惊厥等。
镁高了(高于1.10mmol/L)
主要发生于在肾功能不全时,偶可见于应用硫酸镁治疗子痫的过程中。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严重镁中毒时发生心脏停搏。
同时高镁和高钙的其他系统症状也有雷同,乏力、疲倦、腱反射消失和血压下降等,晚期可出现呼吸抑制、嗜睡和昏迷。
镁与房颤的研究聚焦在两个方面:
补充镁是否可以降低普通人群房颤发生率及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更多心脑血管精品文章,请 似乎目前得出的结论为:
血镁水平低者更容易发生房颤,但又有研究提出补充镁对于降低术后房颤风险没有益处。
那日常补镁是否可以减少房颤?
理论上是,但目前研究未得出明确结论。
日常富含镁的食物主要为坚果、粗粮和深绿色蔬菜。其实即使不能预防房颤,适当摄入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总结一下:
钾离子对心肌细胞影响最明显,其次为钙离子,镁离子和钠离子再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ibzd/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