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如何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对于提高恶性肿瘤的生存率功不可没,但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引起多种毒副作用,尤其是心脏的毒性反应。关于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及预防,今天六院药师来帮您捋一捋。

蒽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用的以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和阿克拉霉素等)为主的化疗方案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基石药物之一。

蒽环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脱发、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毒副反应,其中,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严重的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都是可逆的,据临床研究和实践观察均显示,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往往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螯合铁离子后触发氧自由基,尤其是羟自由基的生成导致心肌线粒体DNA的损伤。

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主要有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电图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从初次用药就可能发生,因此早期监测和及早使用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的药物能明显减少临床症状的发生,避免在使用蒽环类方案的同时产生对心肌不可逆的损害。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目前主要是限制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改变给药方法、使用脂质体蒽环类药物及使用特异性的心脏保护剂如右丙亚胺。

目前大量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右丙亚胺(DZR)是唯一可以有效地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

而其他的心脏保护剂,包括辅酶QlO、左卡尼汀、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剂(vc和VE等)以及其他的铁螯合剂(如去铁敏和EDTA)等,也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效果。但根据Meta分析显示,它们对于蒽环类化疗没有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只有右丙亚胺可使病人明显获益,心衰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右丙亚胺是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而非用于治疗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衰、心肌病等。

结语

蒽环类药物是常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在使用蒽环类药物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调药物剂量;采用其他剂型或改变给药方式;使用心脏保护剂,未雨绸缪积极预防,将心脏毒性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让抗癌不再“忧心”。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18(10):-

■Over■

本项目受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允许免费公益使用及推广传播。

本文为公益科普不产生盈利,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修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lcbx/60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