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和骨头对话

(一)血管

人体的血管,有些肉眼可见,有些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肉眼可见的血管,称为大循环。

只能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血管,称为微循环。

有一个话题,说出来有些吃惊!

但是,想象力丰富,悬念挺浓郁。

那就是全身血液循环的血管连接在一起的长度为9.6万千米以上!

9.6万千米是什么概念?

与地球比对一下就知道了。

地球的赤道长是4万千米。

所以,人体的大小血管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二圈以上!

这个惊讶的数据,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医学常识。

我是几十年前我的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教“微循环”时略记。

而潜意识一直在。

今天,潜意识的浪花又一次在脑海里漂浮。

很快触动灵感,催生创意。

催生创意过程中,酝酿出一个话题。

这个话题就是:血管和骨头对话

把血管和骨头请出来对话,这样的标题似乎没有人做过。

但是我突然专注于心,试图造些句子出来释疑解惑。

因为这个话题的真实动机是针对中老年人所面临的健康问题。

借用血管和骨头对话形式,谈谈中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由来因素和应对策略。

人体的血管全部连接起来有多长?

这个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找厚重的工具书去核实。

只要打开百度一搜,百度会告诉你同样的答案。

那我为什么要专心致志思索这个简单的医学常识,

作为引子来占用读者的宝贵时间呢?!

生命的奇妙在于:

原来我们人体的血管网跟地球一样浩瀚!

试想:一个人有9.6万千米长的血管分布在全身上下各种组织器官中。

盘根绕圈,要达到每一根超微毫米的血管都有血液循环,畅通无阻!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谈何容易?!

略知冰山一角的我,试图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

只能借喻找出一条缝进入:

我们肉体的血管网跟城市内藏于地下管网一样。

年轻时内壁肯定光滑,循环畅通无阻。

年长了,管壁上肯定会沉淀很多垃圾而影响畅通。

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经过半个世纪多的运行。

在血管壁上也会沉积很多微小的颗粒。

这些微小的颗粒,就是血管里衍生出来的生物垃圾。

这些血管里洐生出来的生物垃圾,

绝大部分都被血液里呑噬细胞所清除。

吞噬细胞扮演着“血管清道夫”的角色。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血液中吞噬细胞活力下降,吞噬垃圾的能力减退。

有一小部分颗粒慢慢沉淀、凝聚、演变成血栓。

呑噬细胞对血栓就无能为力了。

而且,血栓可以粘贴在血管壁上,

也有可能一部分血栓从血管壁脱落形成独立的个体。

这些“独立的个体”进入血管里流淌,会增加血液粘稠度。

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中大血栓形成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多。

假如在血管里流淌的血栓体积过大,则会引起循环障碍。

循环障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

假如体积过大的血栓流经心脏时;

血栓在心血管狭窄处被堵住了,就会引起心肌梗塞!

体积过大的血栓流经大脑血管的狭窄处;

血栓被堵住了,就会引起脑梗塞。

在血压很高的情况下,血栓堵住了脑血管;

也会引起局部血管破裂而造成脑出血!

心肌梗塞和脑出血是致命性的。脑梗塞是致残性的。

其后果都十分严重!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耳闻目睹,

有人昨天还是好好的,今天一下子突然没了。

夺走生命的真实原因,是心血管被血栓堵塞了!

心血管一堵塞,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心跳一停下来,全身的血液循环就结束了。

血液循环一结束,生命力很快就消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实践证明,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的病人。

虽说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居多。但是,没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也很常见!

特别提醒那些中老年人,带着“头晕”来量血压;带着“胸闷”来心脏听诊,一测血压和心率都正常。错误地认为万事大吉,转身离去。

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为,头晕是脑供血不足信号!

胸闷是心肌缺血的警告!

(二)骨头

房子老了,要经常检修,才能耐住。

人老了,身上散发出种种不健康信号,

该如何识别和应对,才能耐活!

人体有块骨头,

每一块骨头都跟大楼中的钢筋一样,支撑着我们的整个生命体。

比如说,头部有颅骨支撑,胸部有胸骨支撑等。

同时对相应的内藏器管起保护作用。

骨头(骼)主要由蛋白质和钙、磷组成。

人到中年,我们的肢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损。

骨头里的蛋白质和钙含量逐渐降低,就会引起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后,骨的体积就会代偿性增大。

骨头的体积增大后,就会挤压旁边的血管、神经、及局部组织。

从而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供血不足。

比如说,我们临床常见的头晕头痛、周身酸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都是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压迫血管神经发出的不健康信号。不健康信号!不健康信号!不健康信号!不健康信号!不健康信号!

既然骨头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和钙质组成。

那我们中老人防治骨质疏松,就需要常态化及时补充蛋白质和钙质,才能达到防治目的。

骨子里有丰富的血管网,轻微的骨质疏松症。

通过食疗调理补充蛋白质和钙质等营养物质就可以了。

所以,骨质疏松改善了。血管神经不再受压迫,组织功能就会恢复正常。

那些头晕头痛、周身酸痛、肢体麻木等不健康信号就会随之消失。

(三)异病同治

当我们知道了血管和骨头之间的密切相关的意义后。

就会明白很多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都是血管和骨头出了问题,才慢慢形成的。

既然病因是相同的,那就可以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的意义在于,不同的疾病,采用相同的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尝试。

比如说:对骨质疏松、脑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肌疾病的治疗。

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病例一,女,55岁。全身疼痛伴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年。

医院做过腰椎间盘减压手术。

可是手术后疼痛一直没有减退和好转。常年靠吃止痛药过日子。

而由于长期服用镇痛消炎药。得了医源性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全身浮肿、疲倦乏力,原发性高血压。

初步诊断:动摇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骨质疏松。

经过综合评估,口服给药途径,无法预期效果。

只能釆用静脉滴注支持疗法:

给予钙剂、维生素类药、活血化淤药、养心通脉药、复方氨基酸制剂等药物小溶剂静脉滴注。五天为一个疗程。间隔一个月左右开始下一个疗程。

三个疗程下来,症状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能自理。

当然,对付骨质疏松是长期的任务。

必须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病例二,女,61岁。头晕脑胀、定向障碍、嘴唇和四肢麻木、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症状三天。

医院影像诊断:脑梗塞

因拒绝住院治疗而来诊所。

检查:血压/65毫米汞柱

心律:75/分,律齐

神清合作,对话语塞吐字不清

患者:要求对症试治。

由于存在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只能用药一次,观察一次。

医患风险共担。

治疗期间,若有好转,继续努力。病情加重,立即转院。

治疗方案如下:

给予钙剂、活化脑细胞药、活血化淤药、养心通脉药、维生素类药等。

治疗结果,一次一次好转。

经过五次输液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说话的声音基本恢复正常。

输液治疗十二天后,基本恢复正常。

经过半年的跟踪观察,目前正处于健康状态。

病例三,男,53岁,头晕头疼伴胸闷气短乏力数年多,最近症状加重。

血压:80/50毫米汞柱,属于低血压者。

心脏听诊:心跳每分钟次,早搏频率每分钟10次以上。

诊断:1.脑血管痉挛

2.冠心病伴频发性早搏

治疗方案:钙制剂,调节心率平衡药,活血化淤药,养心通脉药,维生素类药,能量等静脉滴注!

10天为一个疗程,

一个疗程下来,头晕头疼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得到改变。早搏频率每分钟5次以下。心跳每分钟在90次左右,血压升高到90/60毫米汞柱以上,继续囗服用药二个月。

隔二个月后进入第二个疗程,静脉滴注!

第二个疗程下来。头晕头疼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基本消失。

早搏频率偶发每分钟一至二次。继续囗服用药。

隔三个月后复查。血压维持在90/60毫米以上,

心脏听诊,心跳每分钟在80次以内,二分钟左右听不到杂音(早搏)。

由于患者不放心,继续巩固治疗一个星期。

三个疗程结束至今为止,三年内经常随诊。没有听到过杂音。心跳每分钟都在70-76次左右。

但是,养心通脉等支持疗法一直没有停止过。

(四)骨质疏松年轻化趋势

断肢离开人体几个小时,保护得好,还可以重新接活。

而输入大脑的血液断供不超过三分钟,生命就会结束。

说明大脑是人体最敏感和脆弱的器官。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就是:颈椎长期受不良姿势压迫和磨损。引起的颈椎骨组织代偿性增大。增大后的颈椎骨组织压迫了颈动脉。而颈动脉受压迫后,供应大脑的血液就会减少。所以,颈椎病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就是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骨质疏松年轻化趋势!

防治骨质疏松应该从年轻开始!

(五)维护好血管和骨头,就是维护和稳定生命

9、6万千米长的血管和块骨头,构建成一条鲜活的生命线。

这么浩瀚的世界,这么密集的空间,这么漫长的彼岸。

生命就是靠这么漫长而复杂的血管网不间断地收缩和舒张脉动中生存着。

血管和骨头都是生命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有血管和骨头的地方,肯定还有神经相依相伴和通力协作。

我们身上的某些部位的血管和骨头出现问题了,神经系统会积极反映出来!

维护好血管和骨头,就是维护和稳定生命。

上述几种不同的疾病,采用相同的治疗手段,都暂时获得了相应的改变和好转。其实,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笔者在行医过程中获得的一孔之见。

但是,生命是动态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

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行动去维护和稳定自己的生命体征。

延缓衰老,健康和长寿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13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