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小知识第十六节

Lambda波

Lambda波(λ)(Lambdawave)是一个心室除极和复极均有异常的心电图波。是继长Q-T间期综合征、Episilon波、Brugada波、短Q-T期间、致恶性心律失常的特发性J波之后又一个被认识和提出的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一个心电图波。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识别猝死高危患者的心电图标志。

(一)心电图特征

1.Lambda(λ)波心电图改变为下壁(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下斜型抬高(图1);近似于非缺血性动作电位样或不典型的"墓碑样"的QRS-ST的复合波,这种特殊形态的复合波是因ST段的缓慢下降,以及其后伴随的T波倒置组成。

2.形态特别的QRS-ST复合波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上升支的终末部及降支均有切迹,并与下斜型的ST段下移及移行成倒置的T波组合在一起,十分类似于希腊字母λ(Lambda)形态,并因此而得名(图1)。

3.可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颤,及心脏骤停。

4.左胸前导联存在镜像性改变,表现为ST段呈水平型压低,服用硝酸甘油药物后,对上述心电图改变无影响。

(二)临床特征

1.常见于年轻的男性患者,有晕厥史和有晕厥或猝死的家族史。

2.各种相关检查,证实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3.有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记录。

4.猝死常发生在夜间。死于原发性心肌电疾病。

(三)Lambda波与Brugada综合征的区

Brugada综合征典型分成3型

①穹窿型ST段抬高(CovedSTsegementelevation)∶表现为J波和ST段的抬高≥2mm,或峰值0.2mV,其逐渐下降到T波呈负向,其间极少或无等电位线。

②马鞍型ST段抬高(SaddlebackSTsegmentelevation)∶J波≥2mm(基线上方的幅度≥1mm),其后的T波呈正向或双向,形成马鞍型。

③混合型(低马鞍型)∶右胸前导联的ST段抬高≥1mm,表现为低马鞍型的ST段抬高,此外还可以表现为低幅度的穹窿形,或两者兼有。

3型的心电图表现特征(见表1),这些特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混合出现时,常在V1、V2导联表现为1型改变,而在V3导联表现为2型改变,即弓背向上的马鞍型抬高。文献认为穹窿型ST段抬高与心电活动的不稳定相关,并且可能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一个警戒信号,而马鞍型ST段改变可能仅是疾病的一个慢性过程。

Brugada综合征的这些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具有间歇性、隐匿性、多变性。出现的导联局限在右胸前导联,绝不可能单独出现在下壁导联,而Lambda(λ)波特征性出现在下壁导联。

(四)Lambda波与患者猝死的发生机制

1.原发性心脏停搏。一般情况下,心脏停搏之前总有一段极不规则的电活动,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在心脏停搏前也会发生一段时间的"电风暴"。但伴有Lambda波的部分年轻人的猝死却没有电风暴发生的过程,而是突然发生心脏各级电活动的全部停止。这种突发事件发生几乎是不可逆的,这与心室颤动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猝死的形式迥然不同。确切地说,患者发生的是心脏停搏和心脏骤停,而不是原发性心室颤动后的猝死形式。例如∶一例Lambda波的患者,从原来正常窦性心律出现两次室性早搏即引发心室颤动,仅4秒之后心脏电活动便完全停止。这种无明确原因引起的心脏自主电活动突然完全停止,表现为无逸搏节律的窦性暂停,可以称其为原发性或特发性心脏停搏。文献中报道的伴Lambda波患者的猝死形式,属于原发性心脏停搏。

2.心脏突然停搏的可能原因。原发性心脏停搏的可能原因很多,既有原发性心电疾病又表现为原发性心脏停搏时,其原因可能与遗传性离子通道的异常有关。心脏自律细胞自动除极过程中钠通道起着重要作用,钠通道动力学的原发性缺陷有可能是电活动突然停止的原因,而钙通道的缺陷引起心脏停搏的可能性也不能除外。然而,在极短时间内心脏内多级节律点的活动同时丧失,也不能除外心脏机制。迷走神经对心脏发生强烈抑制作用也有可能。突然强烈的迷走反射引起意料不到的心脏抑制,有学者称其为"迷走风暴"。在心律失常性猝死例中,20%属于过缓性心律失常及心脏停搏,而80%属于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前者与迷走神经张力过度增强有关,后者与交感神经风暴有关。

3.Potet等近年证实,SCN5A基因上GR位点发生突变时,可以出现下壁导联的ST段抬高和明显J波,提示Lambda波的形成和产生与SCN5A基因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ibzd/106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