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ldquo一刀切rdquo

现代医学(西医)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是受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枷锁的束缚。在诊断治疗上形成脱离个体化的刻板诊疗模式,“玩”数字化和概念化的游戏,很容易误导公众与患者,导致“忧病”、“被得病”,从而引发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现举一些例证:

一、正常窦性心律

定义为发自窦房结的心跳,60-次/分。我学习后,一直质疑,为什么59次/分就诊断窦性心动过缓?次/分或更快才诊断窦性心动过速,而99次/分就要报告正常窦性心律?

实际上,不仅仅运动员,而且很多健康人从青年到老年,静息心率一直保持在50-60次/分,有时会更慢一点儿,如45次/分、48次/分,没有临床症状。而体检做心电图,诊断了窦性心动过缓而开始心有不安,甚至会被误导接受起搏器治疗。实际上,这种常年稳态的心率偏慢,一是安全,二是可能有益无害,三是根本无需起搏。

同时,平时静息时心率经常80次/分,甚至90次/分以上,也在医学定义的正常窦性心律范围之内。但应注意是否平时有氧运动不够,有无焦虑情绪。不运动或运动少又肥胖患者容易心率偏快。如静息心率经常超过90次/分,也应注意除外一些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

二、长间歇多少秒要安起搏器?

标准在不断变。开始讲两秒以上,之后美国人的指南逐渐延长至3秒、4秒、5秒、6秒。我国的指南也随波逐流,跟风走。但还不完全跟,至今仍有对夜间长间歇大于3秒,甚至大于2秒的患者动员安起搏器。

这些数字化的标准听起来“很吓人”。若两次心跳之间的间歇时间为2秒,一分钟60秒,那么每分钟心跳(心率)为60÷2=30次/分;间歇3秒,心率就是20次/分;4秒呢?心率15次/分;6秒时,心率10次/分。如果有医生说:你心跳这么慢了,不安起搏器,睡一觉就可能“过去”,不少患者容易被误导过度起搏,至少心里不安。

三、24小时室性早搏超过1万、2万就要射频

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与功能正常),病史、心电图与相关检查没有因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更严重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风险,单是室性早搏并不是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独立的风险。根据早搏的数目,决定是否手术是“一刀切”的荒谬标准。

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主要是对症治疗。没有症状者,无论早搏多少,最好的治疗是不射频,不服药,交个信得过的医生朋友,定期随访。有症状的早搏,要认真辨“症”,症状是来自早搏,还是来自对早搏不了解,在网上看到很多负面可怕的信息而“虑早搏”——焦虑。我随访了多名13岁以下儿童的早搏,24小时早搏数都在万级级别,但孩子本人都矢口否认有不适,但父母很焦虑。

许多成人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发现早搏前毫无不适,而在查出早搏后,因医疗信息不对称,开始担心自己心脏会出问题,开始出现症状,可能越来越重。尤其早搏数目达到万级,更加恐惧,很容易“被射频手术”,手术没成功(手术者可能会告诉,你早搏的位置不好,难以做成),或术后很快复发,甚至早搏比术前更多,患者心情会更加沉重,感到无望,甚至绝望。

待续

山东淄医院

胡大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by/12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