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阻滞剂对特发性室早的疗效有限
研究纳入了例患者,室早负荷≥5%且心超无器质性心脏病。平均年龄56.5±14.6岁,54.2%为女性。
其中53例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BBs/CCBs),27例使用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40例患者保守治疗。
研究结果
患者初始的室早负荷范围为15.5%至20.6%。在保守治疗、BBs/CCBs和AADs队列中,室早分别平均减少32.7%、30.5%和81.3%。室早负荷降至1%的比例各组分别为35.0%、17.0%、33.3%。与BBs/CCBs相比,AADs(p=0.)和保守治疗(p=0.)减少了更多的室早。4例患者(4/,3.3%)出现了左室功能不全。各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和停药率相似,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专家
点
评
这一研究验证了两件事,一是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频发的特发性室早吗?二是特发性室早有多少会出现左室心功能影响?
目前特发性室早的药物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首选,但我们临床上也发现,β受体阻滞剂减少室早的效果有限,只有那些与运动和应激相关的效果还可以。
真正能明显减少室早的还是I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但也仅在三分之一的患者身上达到了完全抑制。
不用β受体阻滞剂和I、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保守治疗患者其室早为什么也能减少呢?
其实室早负荷在随访中,大约有40%会自己减少,来看另外一个发表在《Heart》上的研究资料。
研究随访了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平均室早负荷18.4%,无器质性心脏病,未射频消融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年龄51.8岁,57%为女性。平均随访15.4个月。
有44例(44.0%)室早负荷减少至1%,其中只有4例(4/44,9.1%)室早又增多了。
有4例室早负荷持续升高的患者(4.3%)在53~71个月的随访期内出现左室功能不全(LVEF50%)。
可见不能仅凭第一次(或一份)动态心电图来评估特发性室早的预后及立即制定治疗策略。
其实室早的总负荷用一次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是无法准确评估出来的。我们会遇到一部分患者,这次动态心电图有2万次早搏,下一次可能只有次了。
也有研究认为,要准确评估室早负荷,要持续监测7天才行。所以研究认为的自行好转,不排除是室早负荷的变异。
点评专家:程震锋主医院
??????点击进入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1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