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里来了做心电图的患者,一定提醒他

心脏病的“心”有双重含义,一个是心脏,一个是心理。心血管疾病患者很容易并发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就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而一旦心理上有病了,又会反过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影响康复,即出现了“双心”问题。患者有焦虑、抑郁、恐惧、呼吸困难、心悸、疲倦、心前区隐痛,多在劳动或精神紧张后发生或加重,主要是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所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结果,此即为“双心疾病”。

目前,我国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其中很多患者的发病多与不良情绪有关。一些患者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汗出等症状,医院多次检查却找不到原因,还有的患者本身心脏病不严重,但屡屡因为情绪问题导致病情加重。

从年起,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就开始在门诊中加入“双心”理念。此源于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几十年之后,胡大一教授发现,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心脏与心理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尽管进行了药物治疗及支架置入手术,但是由于合并心理问题,也很难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近三成患者存在“双心”问题

首都医科医院刘梅颜教授介绍说,根据现有的调查,在心血管门诊中,因各种症状来心血管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焦虑占45.7%,抑郁占36%,双心疾病形势非常严峻。

上海交通大医院毛家亮教授表示,不仅在心内科,医院许多科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却得不到及时正确地识别和有效的治疗,饱受经济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有调查显示,心内科门诊患者中,单纯躯体疾病的人群占52.4%,单纯心理疾病前来就诊的占12.7%,而共病人群的患病率高达27.7%左右。

“心理障碍医院患者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躯体化症状,面对这种状态,医院非心理专科医生普遍无所适从,在临床上造成心理障碍的漏诊误治屡见不鲜。虽然业界在不断地呼吁要重视和加强相关改进措施,但经过数年努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毛家亮教授进一步补充说,加强对双心疾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川成都武侯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向记者反映说,当前双心疾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断率、随访率、治疗率都不高,应引起重视。

患方认识不足,医方经验不足,双心疾病难被识别

我国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仍较低。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及时诊断率不到10%,而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实施更少之又少。“双心医学”推进的阻力一方面来自不同专业医生群体对双心的诊治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来自患者群体对其认识不足。

毛家亮教授分析说,患者往往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障碍,医生也往往会遗漏患者因躯体疾病造成的恐惧感,医患双方都往往更愿意从躯体疾病来解释存在的不适症状。尤其是经过临床上大量的各种实验室检查,当某些实验室检查给出似是而非的异常结果时,心理因素更容易被忽视,再加上心理障碍目前还没有像其他疾病那样具有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更使得心理障碍不易得到识别和正确治疗。

医院心内科姜红岩认为,多数心血管病引起的心理问题源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匮乏,对疾病的恐惧,心血管专科医生应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情绪问题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部分患者需要相关药物治疗。

还有一点应引起重视,引起部分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可能是医源性的。如医生片面地根据心电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表现,加上临床非心脏性的胸闷、胸痛、乏力及心悸等症状,或检查有良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便轻易作出“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等诊断。这类患者本身就非常容易担忧,这样的结论会更容易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的症状迁延不愈。

要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基层医生在给患者做心电图时,就医院专家为患者读图。为此,益体康远程心电医院权威心电专家帮助基层医生准确读图、判断患者病情,用对药物,帮助患者尽快痊愈。

建立筛查机制,提高防治技能,将"双心"落到实处

面对严峻的形势,临床工作者亟须作出改变。

刘梅颜教授建议,应从筛查入手,建立规范的双心疾病诊疗流程。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无论是处于疾病的早期、中期或晚期,均应常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130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