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解惑九远离可怕的猝死,只需两招
说起猝死,恐怕很多人都有“身边的朋友忽然走了”的感慨。近年网络上频频爆出中年人猝死的消息,而且猝死年龄越来越小。有的只有20多岁,真的令人惋惜。
案例一:前段时间我的一个46岁男性病人,来我这里看病,我给他做了冠脉血管检查(冠脉CTA),发现有冠状动脉斑块,前降支重度狭窄,我一再告诫,不能熬夜,不能劳累,坚持治疗,可是据说这个患者因为家庭问题,很不开心,来看病后的第二天晚上,同朋友一起喝酒熬夜到凌晨3点钟,出现心梗,医院急救无效而猝死。
案例二:年1月1日,朋友圈传来黄某某猝死的消息,我大为震惊。因为这位死者我也认识,年龄也不算大,才67岁,身体还不错,退休后工作压力也没有了,由于自己平时比较注意养生,知道身体的重要性,所以,心态非常好,为人随和,凡事不计较,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每天就是喝茶、看书,生活也比较悠闲随性,平素身体也不错,怎么会猝死呢?而且猝死前2小时还在给朋友发贺年信息呢,发现时已经安详地离开了。震惊,不解!不是说心理压力过大、身体过于疲劳是猝死的原因吗?这两个方面在这位死者身上都不存在呀,为什么会猝死呢?后经电话了解知情人,才知道,这位死者平素有熬夜、喝浓茶的习惯,每天晚上都会拖到3点左右才去睡觉,早上8、9点钟才起床,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猝死前曾有过头痛、颈痛,医院做过头颅、心脏的相关检查,没有发现严重问题,因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既往网络上有许多关于猝死的报道,但他去世令我震惊之甚。
平时有许多中老年患者和朋友向我咨询过关于怎样预防猝死的问题,出于好心提醒也好,专业科普也罢,中医治未病思维也可,反复思考,本人作为心血管专业的医生,觉得还是写一些关于预防猝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其实,说来也不复杂,要想远离可怕的猝死,只需两招,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
首先谈谈什么叫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一般在24小时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由于87.7%医院外,因为来不及抢救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抢救,所以,病死率高达94.4%以上,抢救成功率仅为5.6%。也就是说,医院外的猝死,基本上没救了。
猝死的好发年龄,大多在30——65岁之间,其中,40-55岁是最高发年龄段。
猝死的关键因素哪些?
概括地说,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都有心脏疾病的基础,只是有的患者知道,有的不知道;二是诱因,主要与长期熬夜、过度疲劳、心理压力过大这三大因素有关。
1.心脏的基础疾病
有研究报道,猝死患者中,因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也叫心源性猝死,其中大多数为心跳骤停)占75—80%,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0—25%。后者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高血压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
据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人,若按我国14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4.4万人,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猝死占90%以上,其余10%左右是心肌疾病、心脏扩大、心室肥厚、心衰、心律失常所引起。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其主要的目标是预防冠心病猝死,如果能够做好冠心病的防治,就能大大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2.诱发因素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和大量猝死案例分析表明,引起猝死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关键的是先有心血管疾病,再遇到诱发因素,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因此,要想远离猝死,只要做到两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第一招:积极治疗心血管病
如果不想猝死,就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bzl/1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