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病变严重威胁心脑健康,看中医脉络学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脑小血管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年10月30-31日,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脑小血管病学术大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云集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聚焦脑小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传递前沿新知,强化实践规范,共谋未来发展。

大会首日,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分享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精彩主题报告,医院张梅教授代表研究团队汇报了CAPITAL研究成果。两位专家从体系构建到循证实践,生动呈现了以通心络胶囊为代表的通络药物对于国际难治性疾病防治的特色优势和卓越价值。本文整理两位专家报告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从中国走来,为改善人类健康深耕

——脉络学说系列研究成果助力破解临床难题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年1月,“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本次报告中,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以岭院士系统介绍了该项目从理论到实验再到临床的探索思路和重大成果。

理论篇

传承创新,中医原创成果脉络学说为微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理论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微血管病变被认为是其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医学界尚未突破的治疗难题,亟须通过理论创新为微血管病变防治开辟有效新途径。

面对这一医学难题,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首次系统性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理论,提出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辨证治疗规律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揭示了脉络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基于学说指导下提出的治疗脉络病变的调营卫气血用药规律,研发出了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将理论创新转化为了让广大患者获益的临床实践。脉络学说中提出的“孙络-微血管”为微血管病变中西医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验收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基础篇

研究检验真知,高质量研究成果获学界认可

在脉络学说理论指导下,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阐明了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机制: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首次提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相关性,从内外膜两个方面揭示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首次揭示了微血管病变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利用动态可视化技术揭示“孙络-微血管”四类微观病理特征,即绌急、疏失、瘀阻和滋生,证实通络干预有效改善微血管病变。基于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通络药物的干预效应研究,首次揭示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揭示了通络干预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介导的组织细胞保护作用,尤其是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吴以岭院士讲解通心络胶囊作用原理

基础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抑制斑块内微血管滋生,调节斑块成分,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降低斑块易损指数,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相关评论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高危人群点燃了希望之灯”,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

临床篇

坚实理论催生实践转化,中国方案为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挑战提供更优解决策略

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成果支撑下,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临床研究,为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挑战贡献了关键解决方案: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提供了新药物,填补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

此外,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牵头开展的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研究(CAPITAL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延缓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减少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进一步完善了单纯使用西药抗AS治疗方案。

专题篇

聚焦微血管保护,探寻脑血管疾病治疗新靶点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主要治疗策略为改善脑血循环。吴以岭院士率先提出了微血管保护策略,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例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通心络胶囊可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血脑屏障和神经细胞,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数据待发表)。另一项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亚急性期)的例的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远期脑血管事件复发率。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痴呆的Meta分析表明,与单用西药相比,通心络胶囊单用或与西药联合均能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此外,在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也显示了显著的有效性。

基于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充分的临床实践验证,通心络胶囊被纳入国内多部权威指南/共识推荐。

十年磨一剑,中医药高级别循证研究获国际认可“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CAPITAL研究”

张梅教授在报告中全面介绍了CAPITAL研究的背景、设计和结果。CAPITAL研究自年开始筹备至年正式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历时10余年不懈探索,终使传统医学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对中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张梅教授讲解研究数据刊于权威杂志

优化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深度挖掘药物潜在价值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但患者仍存在残留风险,临床亟须进一步探寻可安全有效治疗AS的药物。

从年4月,由吴以岭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课题正式启动,科研团队开始了对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系统研究。年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开展的关于通心络胶囊稳定斑块的基础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该论文指出通心络胶囊可减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统性炎症,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年6月,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的相关研究登上心血管领域最高学术会议——年世界心脏病大会(WCC)。年4月,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欧洲心脏杂志》,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zhty88.com/jibzd/12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2073056号-1